• 32阅读
  • 0回复

春季浇一水亩产八百斤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为缺水地区带来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春季浇一水亩产八百斤
小麦节水高产技术为缺水地区带来希望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条农谚充分反映了传统种植方式中多浇水对小麦高产的重要作用。如今,在河北省吴桥县,几乎没有再浇第三水的麦子了,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吨粮田”创始人王树安、蓝林旺等创建的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给广大缺水地区小麦生产带来的新希望。
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5%,而北方小麦用水量又占农业用水量的70%以上,是个“用水大户”。从1990年起,两位教授带领课题组,将节水和高产作为一个统一体在吴桥县进行攻关研究。他们发现,小麦的根系可以伸展到两米地层中,吸收利用这一层次的土壤贮水。据测定,两米土层中贮水相当于680毫米的降雨量,是座庞大的“地下水库”,经过小麦生长期的大量消耗,麦收之后,地下贮水量下降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进入汛期,土壤水分又逐渐得到回补。
现行的灌溉制度恰恰忽视了对土壤水的利用率,为此,课题组提出了由足墒播种、适情控制春季灌水时间等八项主要技术组成的小麦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节水技术比现行春季三水制麦田减少灌溉用水每亩合100吨,总耗水量减少15.5%,水分生产率提高13.7%,开创了综合节水的新途径,使节水由工程节水、设施节水发展到技术节水。
几年来,吴桥县政府组织在10万多亩小麦上示范该技术,春季只浇一水,平均亩产达402.5公斤。春季浇两水,亩产450-500公斤的试验也获良好进展。专家们认为,这项技术对大幅度提高我国小麦单产和保护水资源都有重大意义,建议加速向华北等地推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