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跨出国门之后——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的寻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7
第2版(经济)
专栏:草原牧区行(6)

  跨出国门之后
——在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的寻访
本报记者潘承凡彭俊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七个牧民自费去澳大利亚考察畜牧业,无论在北京还是在呼和浩特,都有人饶有意味地向我们推荐。富裕起来的牧民主动到外国考察先进的养畜方法,回国后搞现代化建设养畜,提高中国畜牧饲养水平,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新闻题目。于是,我们驱车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深处,寻访最有代表性的两位牧民:小伊达木和巴达玛苏荣。
内蒙古大草原实在辽阔,越野车整整花了一天时间,才把我们从呼和浩特拉到锡林郭勒盟首府锡林浩特。盟畜牧局同志告诉我们,从锡林浩特到东乌珠穆沁旗再到这两位牧民家里,还得有一天的路程。
在临行前准备此次采访背景资料中得知,锡林郭勒大草原与呼伦贝尔大草原不相上下,也是世界知名的几大草原之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缓缓起伏着,与蓝天白云相接。越往草原深处走,草越茂密,显示出了人口密集度与草原退化之间的正比关系。为了寻访小伊达木,我们整整花了两天时间,而他却在几小时之前驾车到旗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去了,他在那儿自个儿花钱盖了一套房子。在落日余晖中,我们只好去30公里以外寻找另一位采访对象——巴达玛苏荣。草原土路两边,成群的旱獭在它们家门口的土丘上向我们探头探脑,金红色的皮毛在绿草中特别夺目。巴达玛苏荣几小时前驾着他的北京越野车,刚从旗里回来。
吃着巴达玛苏荣的妻子给我们端上来的奶茶,通过蒙语翻译,我们迫不及待地提出一连串问题。巴达玛苏荣告诉我们,澳大利亚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除了房子和硬化的路面,全都是绿草,看不到一点黄土,而且他们非常爱护草场。“你看我们这边,汽车在草原上随便行驶,人们在草原上随便挖土,看了真让人心疼。”
“从澳大利亚回来你做了什么?”我们在按既定思路引导。
“做了,但没做成。想在干旱草场挖一个泡子(池塘),积蓄夏天的雨水,解决牲畜饮水问题,澳大利亚就这么干的。买推土机得十几万,而且光用一次不合算。想借,又借不着。曾有一个修路队在这儿修路,我请他们修完路帮我挖一下,钱照给,可是他们修完路不声不响地跑了。在我们这儿想做些事很难,走十几里地才有一户人家,到苏木(乡)就更远,靠自己一个人很难做成什么事。在澳大利亚这些都不是问题,我们去的一个家庭牧场,光汽车就有30多辆,全都实现了机械化。我们买不起,其实买得起也没有这个必要。”巴达玛苏荣的意思是他现在已有的牧业机械完全能够满足现有的生产水平。
“你觉得咱们与澳大利亚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生态保护。”他又把话绕了回来,作为草原之子,他应该羡慕澳大利亚备受保护的绿草;可是作为有备而来的草原牧区行记者,这些回答实在不能叫人满足。
第二天上午,心犹不甘的我们回到东乌珠穆沁旗首府乌里雅斯太镇,找到了小伊达木。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去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比巴达玛苏荣大十几岁,约五十出头。哪知他一张嘴,说出来的话竟与巴达玛苏荣一模一样,澳大利亚之行最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是澳大利亚人对草原生态的厚爱和保护。所以去年从澳大利亚回来后,他就开始种树,由于雨水少,3000棵树才成活了500棵。今年又种了3000棵,估计成活率要高于去年。为了这些树,他还专门雇了两个人浇水。
“你是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在养畜之外,是否想过涉足流通、加工?”今年锡林郭勒草原畜产品滞销,羊绒价格比去年低一半,羊毛至今还未有人来收购。
“想过,但很难。高压电离我家有6公里,架线每公里要2.8万元,还要买机器,暂时没有这个能力;更主要的是我不会说汉话,走出内蒙古大草原寸步难行,除了养畜,我什么也干不了。”他的眉宇间流露出难言的苦楚,“我在镇上盖房子,就是为了两个孙子学知识、学汉语,将来能够从容地走出大草原。”
不知不觉中,我们放弃了原来的采访思路,不再用外界的眼光去投射他们,人为地拔高他们。原来以为他们从澳大利亚取回真经,就能甩开膀子大干特干,那是幼稚的、主观的,不切实际的。他们从锡林郭勒大草原走出去,一步跨进了发达国家澳大利亚,这中间的反差实在太大,辽阔单纯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要跨越的间隔实在太多。他们的苦恼,就是眼见的理想境界与身处的现实条件的差距,以及克服这种差距的力不从心。他们也挖了水泡子,也种了树,但他们明白,走向现代化畜牧业,赶上澳大利亚的畜牧生产水平,这番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化之路是个很漫长很复杂的过程,他们首先希望他们的后代能打破语言障碍,融入国家经济主流,从而搭上祖国现代化的大船。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阅历,对大草原现代化,在家庭范围里作了深远的企划和安排。
那么眼前呢?巴达玛苏荣和小伊达木他们只能束手无策地等待?
倘若他们在经济上组织起来,以他们现有的实力便可作理想的投资;倘若他们身边有了蒙语汉语兼通的经营人才,他们不就可以和内地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沟通了么?巴达玛苏荣、小伊达木他们无能为力的地方,难道不正是我们的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和经济组织提供服务的最好的切入点么?他们的苦恼,不就能从此一层层地消解了吗?(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额博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