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顺民意之举——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场承包到户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8
第2版(经济)
专栏:草原牧区行(7)

  顺民意之举
——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场承包到户见闻
本报记者潘承凡周泓洋

在草地上驱车采访,见得最多的就是网围栏。正因为见得多了,也就失去了刨根问底的新鲜感,总以为网围栏就是这样子的,竖起角铁,拉上八九道铁丝,网围栏就成了。我们还想当然地以为,网围栏是草原改革的孪生物,它的历史也就十年左右。
在甘肃省最南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我们却见到了几种全然不同的网围栏,而且年代都比我们想象的要久远。当时,越野车正翻过4100米海拔的制高点,小心翼翼地向3500米海拔的县城驰去。路边有不少石头,虽然散乱错落,却沿着公路排成一条石线,蜿蜒着伸向遥远的山那边。
陪同我们采访的甘肃省畜牧局草原处长丁连生告诉我们,那是最古老的网围栏,它诞生于“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那时人们就认识到,过度滥牧是草原退化的罪魁祸首,围栏轮牧方能制止草原退化。草原上没有石头,驾起牛车到很远的地方去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垒起了被当地人称为“万里长城”的石头网围栏。石头垒终究太费事,后来又因地制宜,以土筑墙,或就地铲草皮垒墙。再后来国家拨了不少钱,草原上又多了一种铁蒺藜网围栏。丁处长介绍的这些网围栏,我们先后都见到了,但是石墙塌了,土墙垮了,东倒西歪的铁蒺藜网围栏上,挂着不少羊毛,这些羊毛的主人们当时肯定在铁蒺藜前挣扎过,呻吟过。这些网围栏是无辜的,关键是它们选错了诞生的年代。它们未能在当年制止住草原的退化,只能在今天,以它们残损破缺的模样,充当着回顾网围栏历史的活教材。

改革开放以后,甘南州草畜承包改革、修建网围栏同样非常投入:1981年牲畜作价承包,1984年实行草场承包,并配套推行网围栏建设,仅从1984年到1988年,国家每年拿出200多万元进行补贴。而且此时围的网围栏,既不是会倒塌的石围栏、土围栏,也不是会挂羊毛的铁蒺藜围栏,而是标准的角铁加铁丝网围栏。然而,近年来畜牧经济并未见长足发展,草场超载过牧也没能制住,草场仍然在大幅度退化、沙化,鼠害一年甚似一年。
十年辛苦,十年徘徊。相邻的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1990年到甘南来参观学习草场承包,短短几年草原改革建设就走到了甘南的前头。去年,甘南州放下架子,分批到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参观学习,州县乡所有一把手都去了,畜牧专业人员也去了。取经回来,未等回到州府,就近在玛曲县召开讨论会,症结找到了:草场承包没有到户!甘南州1984年、1990年、1992年三次草场承包,竟然每一次都以联户为主承包,不少还是居民小组。即使到了1992年最近的一次,联户承包还是占了3/4强。网围栏也是按联户承包面积建的,一个网围栏里七八户牧民的牲畜抢着吃草,国家花了近千万元建起的网围栏形同虚设。在其它地方用来维护草原改革成果的角铁和铁丝,在这儿却维护着另一种大锅饭,或者说中锅饭。可见,网围栏能否产生作用,关键在于网围栏围的是什么。

“这回再不煮夹生饭了,而且承包到户后必须围栏。”甘南州领导对记者这般强调。州委州政府决心大,牧民积极性更高,今年原打算首批草场到户承包试点4个乡、28.8万亩草场,可是不在试点之列的玛曲县曼日玛乡牧民却不同意如此安排,牧民们蜂拥至乡政府,要求今年就将草场承包到户。乡政府被逼无奈向县州两级政府请示,答复是可以在计划外试点,试点乡由4个增加到5个。碌曲县的玛艾乡红科村,牧民们虽然财力不足,但都想在草场到户后立即围上围栏,他们甚至愿抵押畜牧贷款。甘南州姗姗来迟的草场承包到户改革,受到了全州上下异乎寻常的欢迎,被滞塞了很久的改革热情,如今终于喷薄迸发。
到了玛曲县以后,听说县草场承包到户工作试点小组正在欧拉乡哇河村蹲点,我们沿着黄河第一湾,花了两个小时赶到工作点。虽然日已西斜,可是工作组成员全在大草原上作业,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只有一个叫王槐锦的年轻人值班看守。王槐锦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比如工作组如何构成,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但最令我们难以忘怀的却是这样一个细节:每天早晨,牧民牵着马赶到工作组驻地,把工作组员接到工作点上,晚上再牵马将他们送回来。据当地干部讲,牧民牵马接干部去村里工作,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甘南州的草场承包,经过十年徘徊,终于向前跨出了一步,虽然它失去的时间和机会太多太多,但它毕竟已经起步。
需要补课的,似乎不仅仅是甘南。(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