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从头越铸辉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礼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8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头越铸辉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礼之三
本报记者祝谦
挑战:挺身相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曾打赢了对敌斗争仗,也打赢了开发荒原仗,今天,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战场,能否打赢这场商仗呢?
这是兵团人无法回避的现实。
兵团下辖师、团、营、连,为军事建制,有严密的组织,几乎100%的全民所有制。计划经济时代,曾运转自如,得心应手。如今,面对商海,是在矛盾、摩擦、冲撞中融合,还是在相持中对峙?不同的结果,会给兵团带来不同的前途和命运。
尽管大家都知道,兵团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它不仅是新疆经济建设的力量,而且是新疆安定团结的力量、巩固祖国统一的力量、增强民族团结的力量。但是,市场只承认规律,而不是其他。
199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金云辉出任兵团司令员,人们戏称他是中国唯一的“三无”司令:无定编,指挥228万人;无军衔,司令员不是在册军人;无机制,兵团是个特殊建制,无带“特”的政策。
“三无”中,最难的是无机制。说你是兵,职责却是经济建设;说你不是兵,又有58个边境团场,戍守2019公里的边防线。
金云辉深入基层,走访老军垦,体察民情,广求良策。信息的聚焦点正是228万兵团人渴盼的:精神重振、经济重整、重塑形象、再造辉煌。
商海:劈波奋进
还在80年代后期,农二师28团几个年轻人,带着团场唯一有点名气的产品——库尔勒香梨,到沿海一带去“撞海”。没想到,其貌不扬但品质卓越的库尔勒香梨,备受外宾的青睐。他们带回这个信息,很快全团香梨面积从3000亩发展到3.5万亩,产量从300吨增长到7000吨,果品成为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的抢手货。这“惊人的一跳”,给兵团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西红柿酱、长绒棉、金皇后哈密瓜、鹿茸……也相继走出国门。
在这样一场“商战”中,兵团锐气不减当年,只要对兵团发展有利的,它们就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全国百家企业搞转制试点,兵团的石河子八一毛纺织厂率先介入,它要为全兵团720家独立核算企业探路。租赁经营,兵团已有一些企业付诸实施。发行股票,兵团第一股——百花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已于6月下旬上市。外经外贸日益活跃,利用外资项目1000多个,注册“三资”企业58家。
1996年,第一家由疆外控股的股份公司在农八师投产。农八师第二毛纺织厂经济跌入谷底,自救无望,兵团按市场规律,引进上海国棉一厂,进军农八师。以它的设备、软件和管理人员,用新疆的高品质棉花,生产高支棉纱,作为“三枪”集团的一个半成品供应点。这种“新沪”合股的模式,成为国家“东锭西移”战略和用沿海机制激活边疆工业的大胆尝试。
农牧团场破除几十年来“大一统”的格局,实现“大农场套小农场”的运作。农七师一个姓耿的小农场主说:“过去‘魂不附体’,‘神不守舍’。今天是心里有底,眼里有活。”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乡镇企业,到90年代才在兵团得以发展,现在每年的递增率高达50%以上。1995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8亿元。几十年来只种“国营”田的团场职工,如今已分到宅基地和自用地,他们从这里一年可获取1300余元的收入。
开拓:高点定位
兵团的优势是,规模宏大,基础雄厚,生产力水平高,人员素质强。再造辉煌,立足于规模效益,抓集约经营。记者在农一师看到了一个水土开发的壮观场景。他们投资8000万元,将阿克苏河的水,经上游水库调节,在和田河的河床下,修了双孔3米高的涵道,将水引入胜利水库。既保证了塔里木盆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又为垦区一年开荒10万亩提供了水利保证。在14团的一个开荒工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竟是当年开荒、当年播种的庄稼。团长说,当年稻谷亩产可达300公斤。这种高起点的开荒,实现的是桥、涵、路,林、渠、地一体化。开一亩种一亩,种一亩成一亩,成一亩丰产一亩。兵团已新增耕地177万亩。
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就能人尽其才,地尽其力。农二师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楷模。他们在库尔勒垦区发展被称作“果中之王”的香梨,已定植果园10万亩。盛果期的香梨亩利可达3000元,若10万亩全部挂果,利润即可达3个亿。
农六师103团的哈密瓜,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不仅产品质量高,稳定性能好,而且服务配套默契。这里的瓜完全按模式化生产,一亩地870棵,一棵只结一个瓜,一个瓜只长3公斤。哈密瓜俏销海内外,一举成为新疆最大的哈密瓜生产基地,年外销3.5万吨,占新疆外销量10万吨的1/3强。
兵团实现高点定位,靠的是科技启动,其科技含量在生产中所占份额已达到45%。兵团以13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所高等院校和152个科研机构为阵地,再次挥师挺进,逐鹿两大沙漠,实现一个高起点的辉煌再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