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格陵兰岛纪行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8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格陵兰岛纪行之三
本报驻瑞典记者章念生
到达努克的第三天,我与新华社记者老许一起上街,准备拍一些民居照片。在离海边不远的地方,看到一家院子里的鲜花开得特别艳,一位格陵兰小伙子穿着工作服正在院子里干活。我便径直朝院子走去,小伙子主动向我们打招呼。这时从屋子里出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小伙子说那是他父亲。老人开口就问我们是不是记者。当时我们俩都愣了,他怎么知道我们是记者?老人说前几天就在电视上看到新闻,知道有个记者团要来格陵兰,看我们是陌生面孔,他一猜我们就是记者。当得知我们俩来自中国时,老人立刻兴奋起来,执意将我们让进他的家里,并开了一瓶酒欢迎我们。
“每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中国人,就觉得中国人与我们很亲近,是我们的朋友。据我所知,我们的祖先因纽特人最早来自亚洲,而且就在中国的北方一带。你看我们的长相,黑眼睛,黑头发,高颧骨,与你们很像吧?”老人笑着说。
我们坐下聊了起来。老人叫约恩,在当地的《格陵兰邮报》当了25年的总编辑,是格陵兰第一个政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10年前退休,现在家从事写作,已出版9本书。约恩说:“我从来没接待过这么遥远的客人。也许是觉得祖先有渊源的缘故,我对中国一直很有兴趣,你们的长城可真是伟大啊!”他还好奇地问起《人民日报》的情况,因为他知道这是中国最大的报纸。当我告诉他,《人民日报》每天的读者达到几千万时,他和他儿子都吃惊得瞪大了眼睛。是啊,对于在只有5.5万人口的岛上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几千万是个天文数字。
老人刚刚完成了一本书,名叫《格陵兰的新历史》,他从书名开始说起,兴味盎然地谈起了格陵兰人的历史。
公元前1000年,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人(又叫爱斯基摩人)最早移居格陵兰,公元10世纪后,挪威人、丹麦人先后来到格陵兰。此后近千年间,因纽特人不断与外来的民族通婚繁衍,形成了今天的格陵兰人。如今真正的因纽特人已经为数不多,只在东部与北部还有些原始的因纽特部落,人数约为3500人,大多住得很散,分布在格陵兰岛125个定居点,其中69个居住人口不足100。
在传统的格陵兰人家庭中,男人一般出外捕鱼或狩猎,女人在家带孩子,鞣制海豹皮,缝制民族服装等。格陵兰妇女的民族服装非常讲究,由上衣、短裤和靴子组成,全是用海豹皮手工缝制的,每套服装价值至少在1万丹麦克朗(约合1660美元),每人都至少有3套不同尺寸、标志的传统服装,分别在少女时代、婚嫁时和婚后穿。
现在捕鱼和狩猎依然是格陵兰人的传统谋生方式。大多数渔民拥有自己的拖网渔船,但必须持有政府核发的许可证。捕捞的对虾、鳕鱼、红鱼等主要卖给渔业公司加工出口,渔产品出口占格陵兰年出口量的95%。以狩猎为业的家庭,猎到海豹后,将肉留作家庭主要食品,将皮晒制好卖给专门公司设在各地的收购点。在格陵兰东部与北部地区、西部部分地区,占总人口1/5的人就以狩猎为生。
临别前,约恩将我们领到挂在客厅的一张画前,画面是白雪茫茫的山坳中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那是他出生的地方。“我的家乡很偏僻,也很落后,但在我的记忆里总是很亲切。”他接着说:“我曾在一本书中读到,中国人讲叶落归根。我们格陵兰人与你们一样,也都非常留恋自己的故土,也非常想念家乡的人。我们之间有着亲缘关系,你们回国后请别忘带去我们格陵兰人的问候。”
(本报斯德哥尔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