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七十一年故宫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8-28
第10版(文化)
专栏:

  七十一年故宫情
廖声武
来到鼓楼西大街单士元老先生家中,也许是老人喜幽静的缘故,房里光线有些暗。我环顾四周,橱架上、茶几上都是古董。见我好奇,单老说:“这些全是假的,都是仿制品。我是搞古文物和文化史的,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只欣赏、不收藏,不替人鉴别,不替古董定价。”
单老是1924年12月进入故宫的。当时,这位出生于北京平民家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18岁的学生,在教授们的提携下,作为“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进入故宫,只是做些抄点文物的书记员工作。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他成为博物院正式职员。他感慨地说:“当初进故宫,说是干6个月,没想到干了一辈子。我与其说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不如说是故宫大学毕业的。”
单老一生的事业和成就与故宫息息相关。在这里,他写成《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年表》的研究生论文。北京大学知名教授马衡评价道:“此表正以补《清史稿》之阙,他日修清史时,此稿可补入也。”
在这里,单老悉心研究明清历史文献,写成《档案释名发凡》一文,提出档案目录学,成为这一学科的创始人。
在这里,单老赢得了“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的美誉。单老回忆起1929年他参加我国第一个研究祖国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时说,当时有的外国人说中国人无本领研究中国建筑文化,我就是受不了这份气才开始研究古建筑的。
然而单老对成就和荣誉却淡然置之。他有自己的活法。单老女儿单嘉筠女士给我展示了一幅他亲自题写的墨宝,上书处世三铭,其一曰:“自我修身铭:不虞之誉秋风过耳,求全之毁充耳不闻。”其二曰:“我行我素铭: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其三曰:“安贫乐道铭:君子安贫真富贵,达人知命是吉祥。”他把自己的居室题为“蠖斋”,把自己比作尺蠖。他解释说:“易经有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尺蠖是一种小虫,能屈能伸。我如一尺蠖,屈于斗室,伸于随遇而安之中,无所企求。”
而我想,老人把一切世事功名淡然置之的背后,却深藏着一份对事业的迷恋,对故宫的挚爱之情,以至进入到一种无我无物的境界。
解放后的单老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任副院长期间,他提出故宫“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16字保养修缮方针,提出维修应尽量使用原材料,保持原结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主持了故宫角楼、午门和太和殿的保养与修缮。
现在,89岁高龄的单老任故宫博物院顾问。尽管岁月在他身上刻下沧桑的印迹,但他依然耳聪目明,心志不老。1994年,单老作为首批大陆传统建筑学者赴台湾访问,在台湾故宫见到与他同时进宫、相违60年的同庚好友那志良先生时,风趣地说:“当年乾隆六下江南,我们还要再相聚,不能输给他。”那先生和众人被他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现在,他每天依然坚持到故宫去上班。他站在这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里,感到心胸舒朗,轻松自在,清癯的身子骨显得更加健朗。他女儿兼秘书单嘉筠介绍说,他确实太爱故宫了,就连被丢弃在路边的半块城砖、一角断瓦也要捡回来珍藏,而且时常感叹:这些都是国宝啊!
他说:“只要还有一天能走动,就一天要到故宫去转一转,看一看。”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