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星星河”:助独生子女走出孤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25
第10版(文化)
专栏:

  “星星河”:助独生子女走出孤独
本报记者施芳
孤独,这个字眼似乎不应与孩子联系在一起,可如今你从独生子女们明净的眸子里常常能读到这两个字。
独生子女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这一生将没有兄弟姐妹相伴。父母可以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却无法帮助他们驱散没有玩伴的孤独。
孩子们心灵的空间因孤独而变小,情感脆弱、心理承受力差、意志力薄弱这些不良的性格因素在许多独生子女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中国已经领证的独生子女有600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给儿童教育提出了崭新而艰巨的课题。
一个孩子是一颗星,明亮却寂寞
辛雨奇、陈若欣、周鹤三个女孩是幼儿园时的好朋友,1994年她们升入了小学,仍然互相惦记着,经常打电话相约到家里去玩。
第一次聚会是在辛雨奇家,三个女孩一头钻进小屋,弹琴、看书、唱歌、讲故事、朗诵,笑声溢满了整个小屋。平时的羞涩不见了,稚气的脸上多了几分自信与从容。此后,三个孩子假日里相邀去看灯会、神话剧。
三位孩子的家长被深深地触动了:群体生活能让孩子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孩子的胆量、合作精神、纪律的约束力也是在群体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单个家庭却无法提供这一方天地。于是,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家庭教育联合体。
“一个孩子是一颗星,一颗虽然明亮却寂寞的星。当星星们聚到了一起,便汇成了一条星星河。”《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主编孙云晓得知后,给这个大家庭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星星河快乐家园。
星星聚到一起,便有了快乐家园
“星星河快乐家园”很快得到许多家庭的认可。一直以“父母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为宗旨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今年以来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星星河1996年一号行动——走向大自然。7月下旬,北京顺义绿色度假村,静谧的山林一下子热闹起来,20个独生子女家庭一到营地,孩子们就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入营仪式,每个人都用自己喜欢的小星星给自己命名,金星、火星、香蕉星、苹果星、流浪星……在潮白河畔的松林绿海中,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尽情的舒展。
星星河1996年二号行动——走向农村。一个周末,五个家庭一起来到了平谷县农村。城里孩子带着好奇走进田野,学着翻地、种菜。在大娘的院子里,他们帮着剥核桃,小手虽然被染黑了,却第一次体验到耕耘和播种的滋味。
…………
星星河快乐家园的活动仍在继续。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让他们成为21世纪的强者。
家长学会把爱给予更多的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张先翱教授每当忆起五六十年代的少先队活动,一幅幅动人画面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少先队员拿着小队旗,在公园划船、爬山;在田野里种植树木和油料作物;在街头巷尾开展公益活动。如今这一切似乎都成了过去的故事,都市紧闭的防盗门常常阻隔了孩子们与外界的联系,也禁锢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觉像笼中鸟想飞却总是飞不高。
1995年,张先翱接受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委托,来到北京育英学校小学部,经过近一年的探索,总结出了“假日小队”活动的新模式。“假日小队”把居住相对集中、兴趣爱好相似的五名至七名孩子组织起来,聘请家长轮流担任辅导员。它比“星星河快乐家园”规模更大,使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由学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家长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假日小队”活动中他们可以各展其才。二(2)小队龚正的爷爷、奶奶、外公、爸爸、妈妈轮流当过辅导员,教小朋友们学英语、玩电脑、练书法、搞卫生,还教他们给爸爸妈妈擦自行车。假日小队使孩子们有机会通过共同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在嬉戏玩乐之中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
一年过去了,育英学校有了200个假日小队,2000多名家长担任了辅导员。上海、天津、大连、哈尔滨等地也纷纷组建了假日小队。
许多家长未及品尝初为人父人母的喜悦,便面临着如何教育子女的困惑。从星星河快乐家园到假日小队,家长们愁眉舒展,看到了一幅幅极具诱惑力的当代育儿图。
受益的不仅是孩子,家长们也在这个群体中与孩子们一道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把自己的爱给予更多的孩子。(附图片)
北京城区的5个家庭联袂郊区行。城里孩子的手,乡下孩子的手,一个白嫩细腻,一个黝黑粗糙,但心与心是相通的。杨金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