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巩留开垦的辩证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2
第2版(经济)
专栏:草原牧区行(9)

巩留开垦的辩证法
本报记者王慧敏潘承凡
(一)
出独山子,沿独库公路蜿蜒南行,举目一片灰黄。
不知冲过了多少个山的皱褶,忽然,车窗外润泽起来,山坳里溪水湍流,清瀑飞溅,一派绿色铺天盖地笼罩了原野。车驶进了伊犁河谷。
伊犁河谷三面环山,西部开敞的地形,使大西洋水汽缓缓东进,在这里形成了一种“逆温带”的独特气候:冬暖夏凉,降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是全国平均的两倍。在新疆大陆性荒漠干旱区中,伊犁犹如蓬荜中的一颗明珠。缘此,伊犁河谷成为新疆农牧条件最好的地区。
“河劈千山地成畴”,多条河流的冲积,为伊犁河谷带来了一望无际的沃野。伊犁地区副专员孙德祥在向我们介绍情况时说,伊犁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资源。全地区可开垦的土地共有1800多万亩,目前只开垦了662万亩,尚有1200多万亩可垦。他说,伊犁今后的发展战略就是加快土地开发步伐,2000年以前,先期垦地107万亩。
如此大面积地开垦土地,会不会产生农牧争地的矛盾?在我们这次“草原牧区行”中,曾听到过不少这方面的议论和例子。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了伊犁地区土地开垦面积比较大的县——巩留县。(二)
巩留是哈萨克语,意谓9条河流汇聚之处。“实际上,巩留大小河流共有48条。”接待我们的副县长木哈西自豪地说。谈到土地开垦与农牧用地的关系问题,木哈西说,过去,巩留的确走过一段弯路,有经验也有教训。
关键在于如何掌握保护草场与开垦的关系,掌握好一个度。六七十年代,县里响应“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到处开草场种庄稼,结果庄稼没有种好,草场也严重退化。80年代初,全县不得不退耕还牧50多万亩。有了前一次教训,此后的一段时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保护草场,即使地里长一点草也得保护住。这样,单从人均占有的草场面积看,是增加了,可全县牲畜总头数并没有大的提高,几十年来一直在30万头上下徘徊。1989年,自治区组织大家到内地一些畜牧业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参观,发现人家并没有大面积的草场,畜牧业却迅猛发展起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走农牧结合之路。回来后,县里认真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从产草量和牲畜饲养量的多少来衡量畜牧业的发展水平,而不能单从草原面积上看。困扰巩留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原因是草量不足。欲增加产草量,必须开发草场,发展灌溉农牧业。有一笔帐:如果全县拿出1/10的草场进行开发,生产的牧草和秸秆就可使全县的牲畜饲养量增加一倍。(三)
1990年,县里进行了开发实验,由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投资,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地方开垦草地3万亩,向全社会公开承包。由于经验不足,这次承包过程中没有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结果使承包大打折扣,只完成了原计划的一半。
尽管如此,县里认为开发的方向没有错。只要注意纠正问题,开发就会顺利进行下去。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畜牧厅也派出调查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论证,颁布了草原承包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草原承包以牧户承包为主,禁止利用草原承包合同转包渔利;草原开垦,事先应征求草原承包使用者的意见,草原承包使用者应首先受益,并由其继续承包经营农牧业生产;草原开垦两年后未种植,依法收回其使用权。
这些措施,有效地克服了巩留一期土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使草原开发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在木哈西副县长的带领下,我们采访了巩留二期开发的库尔旦草场。放眼望去,无垠的碧绿一直涌向天际,齐腰深的牧草丛中,掩映着一栋栋青砖红瓦房,房舍四周环绕着果园,果园周围是成片墨绿的玉米地。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渠沟将草场划分成一个个整齐的板块,渠沟里,一群群笨拙的伊犁花鹅在悠闲地戏水。木哈西告诉我们,库尔旦草场曾是伊犁有名的三滩地之一,是牲畜理想的“冬窝子”,前些年由于超载过牧,致使草场质量由优等降至中等三级,个别地方已退化到低等四级。从1991年开始,县里对库尔旦草场进行了开发,这次开发充分尊重牧民的草场承包权,开发工作围绕牧民定居进行。县里还作出规定:每一户的开发地上必须保留70%的牧用地,其他30%的土地也必须种秸秆类庄稼。这样,单从草场面积看,是缩小了,但产草量成倍增加。在库尔旦,我们随意走访了几个牧户,发现家家厩棚里都堆满了越冬的干草。一位叫玛丽娅的女主人告诉我们,草场开发前,她家只有70多只羊,现在已经增加到284只。原先吃粮靠买,现在自给有余,今年夏天她家共收了8000多公斤小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