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延安“常委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扫描

延安“常委楼”
本报记者张安南
这次重访久别的延安,没想到留在我记忆中的一幢普普通通的四层平顶砖楼依在,更没想到那里的住户依旧是延安地委、专署的主要领导干部。
这幢住宅楼,被延安人称作“常委楼”。但它与那些含有贬意的“常委楼”不一样。延安“常委楼”只有16套,每套建筑面积仅56平方米,连个客厅、阳台都没有,室内设施也挺简易,多年的风雨在红砖墙壁留下了渍迹斑斑。而周围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楼群,却以新颖的造型、考究的装饰、宽敞的居室,使“常委楼”显得简陋、破旧。即使如此,地委一些领导干部仍住不进去,只得借居地区机关和部门的宿舍。
延安地委并非未曾筹划盖领导干部住宅楼,省里也不是未曾给延安拨盖楼款,只不过盖楼的钱都被用于更急需的建设项目了。
早在1985年,省里就拨款给延安地委盖住宅楼。当时,延安农村还未解决温饱,治山治水都急需资金。地委书记白恩培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在讨论盖地委领导干部住宅楼的会上,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群众还有困难,钱先紧着扶持群众农田基建、造林种果用吧,我们当领导干部的住房挤点没关系。”地委其他领导干部也都与他想到了一块。
1987年,省里再次拨款给延安盖楼。当时,从延安大桥至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的公路亟待扩建,可又资金不足。于是,地委领导把盖楼的钱用于修路,很快铺就了一条通往延安主要革命旧址的平坦公路。
1990年,省里第三次拨给延安盖楼专款。适遇新任地委书记遆靠山走访延安地区农科所。他看到一些高级农艺师还住在原陕甘宁边区光华农场留下的破旧窑洞里,心情十分沉重。回地委后,他对同事们说:“延安的高级农艺师研究出了防治小麦兰矮病、黄矮病技术,以及旱作粮食耕作技术,他们该住得好一点。”就这样,地委决定“常委楼”暂不盖了,让给地区农科所盖幢“高农楼”。
今年呢?据说,地委领导看到离休老干部住房紧张,又让他们先盖了。
如今,延安许多干部、职工住的比地委领导干部好,“常委楼”成了延安人的一种精神力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