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学林誉骏桃李争辉——纪念吴文藻先生95周年诞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25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学林誉骏桃李争辉
——纪念吴文藻先生95周年诞辰
余梓东
今年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我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开拓者吴文藻先生95岁华诞。展望我国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发展成就,我们更加缅怀吴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
1929年吴先生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执教。当时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学术理论和讲授内容盲目照搬照抄国外,使中国的社会学、民族学成为“变相的舶来品”。针对这种情况,吴先生首先进行了“西洋社会思想史”、“家族社会学”、“人类学”三门课程的教材改编,增加了有关中国的内容,为每门课程编写了汉文教材,结束了当时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专业基础教学完全使用外文教材的历史。
在教学实践和学术探索过程中,吴先生认识到要想使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必须另辟蹊径。他提出社会学、民族学“中国化”、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主张,并发动学术界同仁共同探索出“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
为此,吴先生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寻找并建立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学术理论构架,对国外的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择其适用部分进行介绍,逐步建立了比以前更为完善的学术理论构架。第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田野调查为特色的“社区研究”方法,强调中国的社会学和民族学者必须深入到民族社区、农村社区、都市社区调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第三,培养了一大批“独立的科学人才”,促进了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如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林耀华等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
正是在吴文藻先生学术思想影响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博士、硕士、学士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