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想起那年拍《红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25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想起那年拍《红日》
刘玉杰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
一朵朵白云绕山间,
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阵阵歌声随风传……”
每当我听到这优美悦耳的歌声时,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30年前拍摄电影《红日》的情景……
1961年秋天,我们部队奉命从鲁西北平原县救灾第一线,千里迢迢地开赴外景地——胶东半岛的桃村,配合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红日》。参加拍电影,机缘难得,部队上下,群情激奋,欢呼雀跃。那时我在某团军人俱乐部工作,是个刚满20岁的小战士,有缘随部队前往执行这一光荣任务,自然是人生一大幸事,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
《红日》是根据吴强同名小说改编、取材于孟良崮战役的战斗故事片。部队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拍摄一些强渡大河、攻占山头、两军拼杀、白刃格斗的大场景。我那时在现场指挥部搞宣传,编战报、办专栏、办广播。有时临时上场,充当战士,冲锋陷阵。历时一个月的时间,使我经历了战地生活,增长了不少见识。特别令人难忘的是有幸见到几位著名电影演员,如舒适、高博、里坡、杨在葆、程之以及女高音歌唱家、配音演员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程之,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有时拍摄过程中,遇到阴雨,天不作美,只得暂停下来,就地待命。有时要等一两个小时以至大半天。这时战士们就地围坐在山坡上,程之就给说上一段相声,讲一个笑话,唱一段京剧。这些都是他的拿手绝活,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和笑声,活跃了战地情绪,使大家满身的疲劳消失得无影无踪。30年后,每当我在电视上看到程之主持的文艺节目和表演的小品,总是倍感亲切,30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另一位印象深的演员就是张桂兰,她中上的个头,修长的身材,微黑的脸庞,甜甜的微笑,朴素的打扮,给人的直觉是朴实无华,落落大方,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形象。而一旦她放开歌喉,则给人金声玉振、余音绕梁的感觉。她演唱的《红日》主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响彻在空旷的山野里,格外圆润脆亮,优美动听。在战士的宿营地、在拍摄现场,一有空闲,她就教唱这首主题歌,唱惯了“雄赳赳,气昂昂”、“我是一个兵”的战士们,乍生唱这优美的抒情歌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拍摄《红日》月余,虽然艰苦,但其乐无穷,收获不少。不仅使我有幸结识了一些著名电影演员,而且还增长了不少见识,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懂得了一些电影知识和术语,如“化入”、“淡出”、“定格”、“拷贝”、“蒙太奇手法”等等。同时,还解开了一些长期疑惑不解的难题,如在电影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镜头:飞机在上空盘旋轰炸,地面炮声隆隆,硝烟滚滚,这场面、这情景是怎么拍摄的?通过这次的耳闻目睹,才知晓了内中的奥妙。原来这都是特技镜头,是吊在空中的飞机模型以及拟音师和烟火师巧设的“机关”。有一次,拍摄我军冲上孟良崮,活捉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镜头,因需要大部队配合,人手不够,我这个“机关兵”也被临时拉去“充军”,跟着冲锋陷阵,光荣“牺牲”了一回。当需要“牺牲”时,烟火师老远一摁电钮,离身边不足两米、提前埋在地下的炸药包便轰然爆炸,烟火腾腾,你瞬即倒地光荣“牺牲”,但伤不着半点皮肉。奥秘就在埋好炸药包的周围,早就画好警戒线,冲锋时,只要不踏上警戒线,就会安全无恙。但一旦拍成电影,就像“真事”一样,如同置身硝烟弥漫的战场。
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当年拍摄《红日》的情景不时萦绕在我的脑际,张桂兰教唱的那支《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仍时刻在耳畔回响:
“谁不说俺家乡好哟,得儿呀依哟,
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