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告别“寅次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1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影星

告别“寅次郎”
张国成
7月28日深夜,东京街头已车稀人静。这时,一对老年夫妇正踟蹰于目黑区碑文谷的小巷中。他们就是日本著名电影演员,《寅次郎的故事》中寅次郎的扮演者渥美清和他的夫人正子。他们走过街头的24小时商店、拉面屋、洗衣房……,所到之处,渥美清依次对大家说,“几十年啦,承蒙关照,太感谢了。”这些老街坊们经常见到渥美清,因此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看到他被疾病折磨得太虚弱了。几天后,当渥美清逝世的消息传来时,大家才恍然大悟:那天渥美清是特意向他经常光顾的店铺作最后告别的。拉面屋的老板娘泣不成声地说,“那天竟没有请他吃最后一碗面……”
渥美清本名田所康雄。他从艺48年,在话剧、电视、电影中扮演过许多角色,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寅次郎”(见左图),因此,日本人都亲切地称他为“寅桑”。
渥美清1928年出生在东京上野。他父亲是新闻记者,母亲是教师。也许是由于家靠上野、浅草等东京的庶民娱乐区的缘故,他对学习无甚兴趣,却经常出入于小剧场。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他很小就在相声、话剧等行当上表现出了超人的才能。20岁那年,他终于从日本中央大学退学,加入了地方剧团,正式走进了演艺圈。
看过电影《寅次郎的故事》的人都知道,渥美清长相滑稽:个子不高,却敦敦实实;方方的脸上长着一对亮晶晶的小眼睛。这注定他既成不了三浦友和那样的“奶油小生”,又成不了高仓健那样的“硬派男子汉”。果然,在他从艺后的最初20年里,只能演些插科打诨的小角色,尽管演技不错,也很活跃,但很难引人注目。
演艺界有句行话,叫“人靠戏捧,戏也要靠人捧”。作为一名演员,只要基本功扎实,一旦有对路子的戏,便能脱颖而出,一举成名。1969年“捧”渥美清的“戏”终于出来了。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山田洋次编出了《寅次郎的故事》。在挑选主角时,看过渥美清表演的山田认为这出戏只能靠渥美清来“捧”,才能引起轰动效应。不出山田所料,这部电影一上映,便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观众数达54万人次。票房收入达1.1亿日元。从此,山田和渥美清欲罢不能,到去年底,《寅次郎的故事》共拍了48集。观众总数达8000万人次。票房总收入达468亿日元。从此,《寅次郎的故事》把渥美清送进了亿万日本人的心中。
其实,这部电影写的并非什么重大题材,而只不过是“凡人琐事”。寅次郎是东京平民居住区一家“寿司屋”主人的侄子。他与叔叔、婶婶和妹妹住在一起,他那豪爽正义、助人为乐、喜欢打抱不平的性格,演绎出了一幕幕动人的喜剧。寅次郎喜欢云游四方,所到之处,经常巧遇许多遭到不幸或身处困境的女性,而他又总是仗义相助,表现出热血男子的骑士精神。而当被助女性对他渐生好感乃至恋情时,他又总是悄悄淡出。他年届中年,仍孤身一人,围绕他的婚事,又出现了各种巧合与冲突。他自认“不务正业”,无力养家,不愿拖累女方。尽管周围人百般撮合,但最终都是好事不成。一出内容极平淡的戏,让渥美清演得有声有色,观众的喜爱之情历26年而不衰,足见渥美清演技功力之深厚。
人们喜欢渥美清,是因为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日本庶民的形象;人们喜欢寅次郎,是因为他身上体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人们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使人们在紧张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了轻松和愉快。《寅次郎的故事》使渥美清获得了多项日本电影奖。他名声鹊起,终于登上了日本超级影星的宝座。
人们的生活不会结束,《寅次郎的故事》也不会结束;只要观众喜爱,渥美清就准备拍下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5年前,63岁的渥美清被诊断患了肝癌。也许他太喜欢寅次郎了,也许是他天生的乐观性格抑制了病痛,也许是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希望给人们留下尽可能多的作品,5年来,他一边治病一边继续拍下了5部《寅次郎的故事》。7月29日,他因剧烈的病痛再次住进医院,癌细胞已扩散转移。8月4日,这个曾给无数人带来欢乐的生命终于被癌细胞吞噬了。7月28日深夜的散步成了他与观众的最后一次告别。
8月8日,渥美清逝世的消息公布了,人们哀惋叹息。去年底摄制完成的《寅次郎的故事·红花篇》终成绝唱。13日,有4万多人出席了规模盛大的“与渥美清告别仪式”。《寅次郎的故事》原型所在的东京都葛饰区柴又町将为渥美清塑像,日本政府决定授予他国民荣誉奖。(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