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美丽的乌图美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3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美丽的乌图美仁
 本报记者武卫政万秀斌
巍巍昆仑山下,茫茫戈壁滩中,几株幼小的杨树和榆树,几棵不结籽的向日葵以及几丛不太茂盛的花草,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平添一道美丽的风景。拥有这些绿色生命的,不是绿洲,而是柴达木盆地南缘一个普通的管道输油加热站。它的名字叫乌图美仁。
乌图美仁在蒙语中意思是“长长的路”。青海油田的“生命线”——花土沟至格尔木四百三十六公里原油输送管道沿线有八个加热加压站,乌图美仁加热站处于中间,是油田人东来西往的必由之地。
盛夏,记者从位于柴达木盆地西端的花土沟,沿着花格管线一旁的沙土路,颠簸三个多小时,来到乌图美仁加热站,一眼就看到那令人欣喜的生命之绿。
谈起这些戈壁滩上十分罕见的花草树木,乌图美仁加热站指导员杨享福告诉我们:“这地方常年风沙多,气候反复无常,种草种树比养孩子都难。为了让这些草木活下来,工人们可费了不少劲。”那些杨树是从千里之遥的西宁采购回来的,榆树苗、向日葵籽和草籽是工人们自己从家乡带来的,新土是托油田过路司机从格尔木、花土沟等地拉来的。好在夏天时有乌图美仁河水哗哗流过,站上两台潜水泵还可以从地下深处抽水上来,让草木都喝个够。
工人们还用各种颜色的碎石头、碎玻璃片,拼成青山秀水、苍松翠柏、大漠驼队、白鸽高飞等图案,把站上有限的空间装点得情趣盎然。这样,即使是色彩单一的冬季,人们也能看到生活的亮点。
给原油加热、加压,工人要日夜值班,没有极强的责任心是难以胜任的。那么,他们上岗时恪尽职守,业余生活如何?杨享福笑答:“读书、看电视、打篮球、打乒乓球、跳舞、唱卡拉OK,活动多着哩!”想不到,这方独处荒原的小天地,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职工活动室,黑板报上一首《一阵风的美丽》的小诗吸引我们驻足诵读:春天有清明的花/夏天有干净的花/秋天有流泪的花/只有冬天的大地/绽放空旷的美丽……有八年工龄的青年工人雷青伟自豪地说,这首诗是爱好文学的同伴杜玉林写的,大家非常喜欢。听了他的话,我们想,只有热爱油田、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创造美、发现美。这首诗表达了柴达木石油工人的情怀。
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落差最大、凝固点最高、条件最苦的输油管道,就是我们脚下的这条长长的管线。指导员告诉我们,一九九二年管道输油处接管这条管线时,有人对这支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岁的输油队伍不放心,而今四年过去,从这里流过的原油已有四百多万吨,管道一直安全畅通。这是以站为家的输油工人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成绩。
长年值守在管线各站的输油工人大多来自青海、甘肃,而乌图美仁加热站因其汇聚了汉、蒙、藏、回、土、满等好几个民族的青年,成为管线上的“民族大家庭”。蒙古族姑娘秀如娜笑眯眯地说:“为了青海油田的事业,我们走到一起来了。”
“秀如娜”是蒙语,意为“玉石”。在油田人心目中,乌图美仁加热站正是沙砾中的一颗玉石。(附图片)
题头照片为乌图美仁加热站一角。万秀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