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孙毅不变的乡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3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孙毅不变的乡情
本报记者唐维红
“华夏土地生我养育我,九曲黄河滋润哺育我。乡音难改,乡情缠绵。一声声乡音啊一缕缕乡情,时时刻刻萦绕在我的心窝。”
并不仅仅是出于偶然,全国青联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孙毅,把他刚刚推出的第一盒专辑《孙毅中国民歌金曲珍藏版》,取名为《乡音乡情》。这首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的歌曲,抒发的正是孙毅真实的情感。
身高1米82的孙毅,从小喝泉城的水长大,是位地道的山东汉子。15岁时,凭着天赋的歌喉,就读于济南28中的孙毅被济南军区工程兵文工团录取。五年的军营生活,磨练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孙毅从近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修美声唱法。
毕业后,孙毅走进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门,成为一名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剧的歌剧演员。12年来,孙毅在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角色——大型民族歌剧《古兰丹姆》中勇敢、朴实的小战士阿米尔,《月娘歌》中沉稳儒雅的东方潮,《原野》中善良愚忠的焦大星,《将军情》中一代名将徐海东,音乐剧《日出》中一介书生方达生……孙毅用他那浑厚高亢、清脆明亮的歌喉,演绎着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孙毅被广泛关注,始于四年前的中国首届歌王歌后大赛。他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民族唱法“歌王”的桂冠。孙毅爱艺术,更爱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如今一些“歌星”、“大腕儿”专注于串场挣钱时,孙毅却在为一次又一次的慰问演出而忙碌着。朋友们戏称他为“慰问专业户”,一些新闻媒介则称赞他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1994年夏,文化部组织艺术家赴延安慰问演出。第一次到陕北的孙毅,面对巍巍的宝塔山、静静的延河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冒着酷暑连演数场,嗓子嘶哑了,喝口水又上。延安十日行,孙毅始终处于亢奋之中,他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对老区人民的热爱与深情。
刚从延安回来,孙毅又飞向西藏,参加布达拉宫维修竣工庆典演出。在那里,别说唱歌,说话都会几句一喘,而孙毅却在庆典之夜连续演唱了《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船工号子》两首难度较大的歌曲。当台下观众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返场时,双腿打晃、气喘吁吁的孙毅又回到舞台中央,尽全力唱了第三首歌《乌苏里船歌》。
1995年夏,文化部组织了“重走长征路”慰问团,名单中又有孙毅。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孙毅和团员们不顾辛劳,日夜兼程,从江西的南昌走到了陕北的吴起镇,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演出,把党和人民的关怀传递给了老区的人民。近日,孙毅又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第三次奔赴延安。
记得那次“长征”归来,孙毅写出了数千字的《心的长征》,道出了他之所以衷情于到基层慰问演出的原因——“重走长征路,使我们更深刻地发现了一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有多神圣。人民群众渴望得到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我们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只有努力奉献,才能对得起我们的母亲——人民群众。”(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