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走出山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3
第12版(副刊)
专栏:

走出山庄
咏青
避暑山庄亦称“承德离宫”,当地人一般简称“离宫”,曾伴随着大清帝国从鼎盛走向衰微。“离宫”恐怕是“离开京城的宫殿”之意吧?承德与京城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并未随清王朝的灭亡而中断,繁衍至今,生长成一种颇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这座曾经有过辉煌也被耻辱所浸淫过的皇家园林,如今依然树木葱茏,秀色可人,那些宫殿内斑驳脱落的油漆彩绘,随处倒伏的汉白玉石碑和只剩下基座的一处处宫殿遗址,虽是满目疮痍却掩盖不住昔日的光彩,方圆40里的山庄内依旧弥漫着末代王朝浮华的气息。
承德市与避暑山庄相依相伴,是先有园林寺庙后来才有了这座城。山庄外,起初除了建有几座牌楼外,两旁一定是一片开阔,不会有任何碍眼的建筑。在大清皇帝看来这样巴掌大的地方有美妙的山水景致就足够了,可能都不曾想过要在此安置和扩充他的臣民,人烟稀少则更符合这些马上民族的皇帝所追求的野趣,只是最早那些从京城随皇帝来的人中一部分不便在山庄内住的人在城墙外散居下来。入夜,山庄内灯火通明,山庄外也不过是灯火阑珊,不经意间才悄然派生出了一座城镇,直到有了直隶“承德府”的规模。
避暑山庄规模宏大,相当于两个颐和园,占据着大半个城区,漠视着这座后来兴起的城镇的存在。所以这里也就从来少有市井的繁荣。民俗受满族和老北京文化影响至深,从方言、饮食到婚丧嫁娶,区别甚微,呈现出较为特殊的文化寄生现象,百年交错,延续至今。
这里的人也曾经作过天子脚下的臣民,一直要面朝皇族浩浩荡荡寒去暑来的车马卷起的风尘,在精神上便注定有了归属,市民文化从一开始就被大清帝国的皇族文化所湮没。所以这座城镇的特别就在于她几乎就是历史上一个朝代的附属物,至今依然是映射着那个并不久远的年代的一个活着的标本。
自从大清衰落以后,眼看着空旷的山庄和不归的御道,一种被永远遗弃的失落感长久地延续下来。那宫内亭榭飞檐上吊挂的风铃,在秋风中一声声敲打着那些遗老遗少们的心,如李商隐在《宫辞》一诗中描写的那样“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
你不难看到山庄里和宫墙边提笼架鸟的人,拉二胡唱京戏的人,操着京腔席地围拢着下棋打牌的人,还有终日靠在宫墙下晒太阳唠嗑的人。他们多半是已经上了年纪的满族后裔,口中有数不清的先辈们荣耀的往事,即使在当地年轻的人中这些往事也经久不衰、日渐丰富而又传奇。他们一厢情愿地认为不用和京城攀亲,本来就是一家人。
京城人的视野要开阔得多,目光早已跨越了故宫和长城投向了世界,他们在追赶着世界的潮流,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同步,兼容着东西方的文化,人心不古的忧虑固然存在,时代的进步在他们身上却显而易见。
或许不该用这些来要求承德人,他们的祖辈曾经独守过一个朝代,他们也就必然会承载太多的历史重负,他们几乎认同避暑山庄就是承德的全部。
避暑山庄过于宏大而且举世闻名,使拥有她的这座城市逐渐隐入到那些园林寺庙的背后,淡化了这座城市的存在。
承德人对她投入了太多的热情,除了从精神上似乎拥有了红墙碧瓦、怡人山水外,物质上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承德人也自有小城人的安然,不急不躁,慷慨大方,以她自然纯朴的民风,为南来北往的游人吹拂着醉人的凉爽。
如果说历史上是清王朝寄养了承德,避暑山庄遮蔽了这座城市,那么现在该是她走出历史、走出山庄,登上时代前台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