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科技托起苹果大市——栖霞市林果业技术开发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托起苹果大市
——栖霞市林果业技术开发记事
赵兴林王传强曲怀生
烟台的苹果在全国颇有名气,而地处胶东半岛的栖霞市则堪称全国苹果生产第一市,全市63万人,人均拥有苹果种植面积一亩有余,去年产苹果7亿多公斤;1994年经全国果品流通协会评定,栖霞市苹果种植面积、总产量、新品种、质量及综合管理技术、综合经济效益6项指标,均列全国县(市)第一。
栖霞是个林茂果丰、鸟语花香的地方。夏季来栖霞采访不论站在哪一位置,映入眼帘的都是绿色的世界,郁郁葱葱的山,绿油油的地;绿山绿地映在水中,染绿了小溪,也染绿了河。
栖霞栽种苹果历史悠久,然而科技进山为林果业“保险”却是近些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栖霞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但是,由于多是老品种、老树形,再加上传统的修剪方法,全市苹果生产一直在低效益中徘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89年,市里特意请了位日本苹果专家来传授国外全新的果树修剪方法,岂料,当他手拿钢锯把胳膊粗的结果枝组卸下来时,在场的人不由得惊呼:“哎呀,这还了得!”结果是市里花钱请专家,群众不听专家的话;令人头痛的另一件事是,市林业部门千里迢迢从外地购进新树苗,却被老百姓扔掉了。
透过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市领导看到了栖霞人在观念上的差距。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林果业就没有后劲,而不提高群众的科技意识,再好的科技成果也难出经济效益。
为此,栖霞市委、市政府着力抓了三件事:一是制订、实施“粮食下川、果树上坡”的发展规划,较好地解决了粮果争地的矛盾;二是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开发推广先进技术,推进传统林果业向现代化林果业转变;三是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全市以职工中专为骨干、9处职业培训中心为依托、村办农民夜校为基础的科教体系蓬勃兴起。
春天里讲授病虫害防治,冬季传授果艺栽培管理、果品保鲜储存等科学知识。为推广应用林果新技术,山东大学果研所教授、省农业厅园艺专家的足迹遍及栖霞大地,市科委和农科所编写的科普教材走进千家万户,全市21个乡镇都配齐了专抓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的副乡镇长及果树站,987个村庄都有技术员。
科技进山,改变着山里人的观念,也给栖霞带来一片片新天地。我们来到臧家庄镇政府,“全国红富士苹果第一镇”10个大字赫然入目。
据介绍,这个镇有红富士果园3万多亩,年产苹果5000万公斤。在果园,我们见到了技术员韩世功,他家承包4亩果园,1990年亩产才2900公斤,采用科学管理,1994年亩产达到3750公斤。同一块地,同一品种,产量悬殊之大,关键在科学管理。韩世功深有感触地说:“老百姓现在对新技术可着迷了。增产靠科技,提高质量也得靠科技。”今春参加市里培训班归来,他采用隔株剪伐的办法,即每亩苹果树棵数由110棵剪伐到66棵。现在,苹果生长期透光亮,挂果个头普遍比往年大,如果不遇大自然灾害,收成肯定好于往年。
走进百亩成方的示范园,更是令我们眼界大开。示范园的南半部是1982年嫁接而成的红富士品种,果树根深叶茂,累累硕果压弯了枝头。示范园引种的北斗、乔纳金、高岭、绯红等17个新品种争奇斗艳,其中美国的早熟品种新红星苹果个头已有拳头那样大。
讲科学、重实践,已使栖霞市农业科技水平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参加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评比,栖霞市名列第十七位。而今,这个市已引种新品种60多个,种植面积逾40万亩;采用拉长果型新技术,提高苹果质量,对原国光、红玉苹果树改造20多万亩。16万农户农民初步掌握了苹果栽培和管理技术,还有700多位农民应邀赴外地传授苹果栽培技艺,2300名农民获得正式技术职称。
科技托起了苹果大市。而今,栖霞人依靠科技正在做苹果加工、储存的大文章。回顾栖霞走过的路,市委书记吕志海说,科技的潜力估不透,特别是先进的科技知识一旦被千百万群众所掌握,就会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技兴林”这条路,我们一定要坚持走下去。(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