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建设农业强省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3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建设农业强省必须走产业化之路
田凤山
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重要方针。黑龙江省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六位,粮食商品量和专储量居全国第一位。但总的看,我们这个农业大省还不是农业强省。要把黑龙江省建设成农业强省,必须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
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尽管其所依托的载体不同、模式各异,但这些国家所走的都是产业化发展之路。其共同特点是,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的集约经营,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农业产品商品化、高品位化、国际化。通过产业化经营,能够最大限度地注入科技因素,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性改造,提高农业的科技装备水平;能够充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实现农业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初级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产业化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有效办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这些农户在走向市场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一是主体分散弱小,势单力薄,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二是单一农户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容易造成生产大起大落,损失浪费严重;三是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商品交换方式陈旧,流通费用大。实行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则在市场与农户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通过有效的运行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成为龙头企业的生产成员,不仅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而且还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民建立契约关系或产权纽带关系,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对农户的扶持与服务,将农产品在各环节实现的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初步改变了单纯由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状况,使农业也能像其它产业一样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
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选择。我国农业近些年虽然发展较快,但目前仍没有摆脱传统农业、弱质农业和风险农业的状态。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农业来说是更为严峻的课题。产业化具有吸纳和接收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凡是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同时,由于产业化带动,对家庭生产经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产业化还有利于农业内部自我补偿、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推动整个农业逐步走上一条依靠科技、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求发展的路子;有利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业经营管理机制,致使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逐渐向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加企业及各类公司集中经营扩展,推动自然经济色彩浓厚的农户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转变,推动农村经济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
产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产业化通过利益机制,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乡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实现整个农村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作为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龙头”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乡镇企业的载体,其迅速崛起可以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会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
培养和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产业化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和发展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黑龙江省之所以是资源大省而不是经济强省,一方面是原有的优势产业没优起来。从全省农产品的结构看,突出的问题是“原字号”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土字号”产品多,高科技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全省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程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另一方面是新兴的产业没兴起来。黑龙江省林木、水产、草苇、山特产等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开发得好,都可以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但这些资源优势一直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因此,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培育和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是实施产业化战略的基础与核心。只有搞清楚培育哪些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什么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才能把握产业化运行的本质,明确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推进产业化的进程。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无论是农牧区,还是林矿区,以及各市县、乡镇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在具体确立和培育本地主导产业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托优势、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原有产业基础、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利用资源、地缘、资金、技术、人文等优势,选择对整个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作用大、总体效益好、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强项作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搞突破,真正形成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二是市场导向、综合开发的原则。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产业目标和产品方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由过去的平面开发、单项开发为主向立体开发、系列开发为主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延伸,加长产加销链条,实现梯次增值,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科技牵动、技术领先的原则。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开发,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四是区域布局、规模推进的原则。要依据资源特点和产业构成,调整区域经济框架、优化生产力布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逐渐培育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开发带,变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集中连片经营。五是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原则。要坚持少投入、多产出、快积累和少新建、多改造的方针,从建设原料基地起步,搞活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与资源、财力、劳动者素质相适应的加工业,逐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产品扩展。六是多元齐上、城乡联动的原则。要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及社会各方面投入农村产业开发的积极性,鼓励城市企业在搞好工业生产的同时,积极向农村扩散产品和配套项目,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确定重点培育和发展有关主导产业时,必须对每个产业的总体布局、发展规划及产品系列、产品档次、产品方向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认真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根据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全省应重点培育和发展粮豆薯、乳肉革、糖麻烟、瓜果菜、水产、林产、中药材、建筑建材、草苇、山特产品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能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十大系列产品。
切实抓好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根据省内外成功经验和产业化的内在要求,推进产业化进程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要把龙头企业建设当作重中之重抓好。龙头企业内连千家万户,外连国内外市场,是发展产业化的“火车头”。在发展方向上,要突出“大高外”。大,就是大规模,围绕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培植集传递信息、推广技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或集团;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要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等;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
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要坚持围绕产品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发展专业化经营;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原料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要增加生产基地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采取各种形式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民互利互惠,是加强产业链条的基础,也是产业化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要彻底改变农民作为单纯原料供给者的地位,通过发放生产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科技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一块。同时,企业应建立基地风险保障基金,按比例定额提取,在农业受灾时予以补贴,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保护农民利益。要积极探索企业与农民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办法,引导企业与农民实行资产联结,使双方利益关系固定化。在原料生产上,加工或流通企业都应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按合同组织生产收购,使之具有法律约束力。
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农产品迅速畅通地进入流通领域并实现其价值,是产业化的最终要求。因此,在重要农产品产地或集散地,要兴建一批贯通城乡、辐射全省全国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市场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各种运销实体和营销大户。在努力建设本地市场体系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空间,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联结成社会化大生产的产业大军,以适应产业领域延伸和经营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物资、融资、运销和良种繁育等六大服务体系。这是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责任。要充分利用原有乡村两级服务渠道,强化乡镇农、林、水、机、畜各站的服务功能。农村供销社要加快体制改革,真正办成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是产业化建设中重要的服务主体,应通过各种手段,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围绕大宗农副产品,巩固和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要支持乡村和农民创办各种专业协会、产销合作社等自我服务组织,引导其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化中介组织方向发展。
推进产业化工作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协调,搞好宏观调控。要注意保持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善于用政策调整产业方向、产品结构和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扶持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要研究探索和建立一体化的组织领导体系,努力打破过去领导体制上的城乡分割、行业隔离状态,试行纵向抓产业的方式,在一个产业体系内,对基地建设、企业加工、市场流通等实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领导、一体化实施,并把激励、约束机制引入各个产业体系的领导组织和运行环节中来,从而保证将产业化快速有效地推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