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在这个当年周总理赞誉的“杂技之乡”,连宾馆服务员小姐也会在上菜的间隙为你耍上一小段拿手绝活。杂技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到吴桥人的日常生活中——吴桥人的杂技情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4
第10版(文化)
专栏:

在这个当年周总理赞誉的“杂技之乡”,连宾馆服务员小姐也会在上菜的间隙为你耍上一小段拿手绝活。杂技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到吴桥人的日常生活中——
吴桥人的杂技情结
本报记者李仲春
河北省吴桥县的杂技文化源远流长。南朝梁代《述异记》有云:“蚩尤氏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汉代吴桥属冀州,这种游戏就成了后世杂技的萌芽。1958年,在吴桥县东宋门乡小马厂村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了肚顶、马术、倒立等杂技表演场景。
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吴桥杂技飘洋过海,杂技艺人在东南亚、美洲、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杂技名人名班。如会说六国语言的杂技明星史德俊1927年加入世界性艺人组织“万国生意会”,是我国唯一加入该组织的杂技界艺人。但是,千百年来,有些人并没有把杂技真正当作一门艺术,而看成“撂地的”、“耍猴的”、“耍杂耍的”等。也正因为很多杂技艺人把杂技视为谋生的手段,在生活的煎熬下苦苦挣扎,而鲜有精力来提升杂技的艺术质量。“文革”时,很多民间杂技团体被视为“黑杂技”不准演出,杂技从业人员急剧减少,拉洋片、独台戏、驯鼠等一些传统节目近乎失传。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届以吴桥命名的国际杂技艺术节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举办,当参赛的中外演员及组委会提出到杂技之乡参观时,吴桥人只好以没有准备而婉言谢绝。
吴桥人陷入深深的思索:吴桥杂技不能在这一代人手上衰落!挖掘杂技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大事,而且还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吴桥人可以走以文兴县的道路。
1985年,吴桥人建起了全国唯一的一所杂技中专学校。一改家传师承的传统,古老的“地摊杂耍”走入了现代化的课堂。建校以来,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已在国外重大比赛中19次获大奖。
1993年,吴桥人又自筹资金近亿元,占地600亩,兴建了集表演娱乐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杂技大世界”。杂技大世界里有一处景观叫江湖文化城,浓缩了“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上海大世界”四大杂技集散地的地摊表演特色,并融入到吴桥杂技节目的表演中去。
吴桥已成为国际上名副其实的杂技之乡。但作为一个人口只有27万、年财政收入仅3000万元的农业小县,吴桥杂技艺术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和尴尬。“杂技大世界”就背负着近2000万元的债务。随着吴桥杂技艺术的声誉鹊起,国内外一些文艺团体纷纷来邀,吴桥杂技人才流失已日趋严重。人才的外流对杂技艺术的传布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确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尤其是在财政上对“杂技之乡”给予适当的扶持,以保护这朵民族杂技艺术的奇葩。(附图片)
杂技成了孩子们的游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