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异乡是故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4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大家庭专访

异乡是故乡
本报记者黄宏君
一个人,当他把生命的意志与热忱完全熔铸于一片土地,即便是在异乡,他也会同样感受到故乡一样崇高的美感和最深沉的喜悦。在贵州省黔东南的苗岭侗乡生活了30年的潘心雄正是这样。
30年前,潘心雄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青年还是上海外语学院的一名学生。在那场大浩劫中,因为提出了不同见解,他被下放到贵州省台江县台拱公社台雄大队第四生产队劳动。在那里,他下田插秧,当计工员,以后又当了中学教员、校团委书记、县教育局局长、县委宣传部部长。80年代中期,他调任州外事办主任,后又兼州旅游局第一任局长至今。
今天的潘心雄,除了语速颇快的普通话中还约略夹杂着一些上海腔之外,能操一口流利苗语的他已深深地融在了浓浓的苗、侗文化之中。
49岁的潘心雄谈起蹉跎往事,似乎总是少了几分本该有的沉重。在生产队劳动时,他白天和苗民们一起上山烧草皮灰、下田插秧,晚上辅导社员学文化、演节目、为队里守仓库;当教师时,他访问过每个学生的家,跑遍了学生们居住的几十个寨子;当教育局局长时,他走遍县属的每一所学校,把行李搬进了办公楼,将星期日列为教师来访接待日;当旅游局局长时,他亲自带团当好导游,每到一个村寨,首先拜访当地的寨老,深入研究他们的习俗、民间工艺、民族服饰、建筑……他平静自然的语气就像讲一个儿子为父母做了他本该做的,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他又总是兴致勃勃,那些他已走过了千百遍的村村寨寨,那些见面就能唤出名字的男女老少,在他眼里是那样地亲切、可爱。
外地人包括贵州人自己总结贵州时有三句话:“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潘心雄向人们介绍贵州时却是“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通乡处处平,人逢节日遍身银”。没有细心的观察与了解,没有真切的热爱与依恋,不会有这样的心声。
那里的人们说,潘心雄是真心地热爱那里的山水风光,更热爱世代居住在那里的各少数民族。可是,我总是试图寻找另外一些什么。我想起了潘心雄讲过的一些小事:在生产队劳动时,每当劳动了一天的他回到自己的草棚门口,总会发现乡亲们送来的柴禾、青菜或是鸡蛋;有一次,他突然生病发高烧,两位老乡背着他步行十多里山间小路,才到了公路边上,拦下汽车将他送县医院治疗。到了赶场天,乡亲们又纷纷跑到医院来看他……如果说潘心雄对这块土地和这土地上的人们存了一份深深的感激之情的话,那么,这情意已铸成了他生命的意志。而这意志里,无疑饱含了他人生的醒悟与发现。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交通不便,人们生活一直比较贫困。80年代初,一些日本民俗学者到黔东南州的苗族、侗族地区进行学术考察,他们对那里的民族服饰、发型、歌舞、民居、习俗等,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他们的考察论文和图片在日本公开发表后,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旅游者。这大大地启发了潘心雄。他清楚地意识到,这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很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潘心雄和旅游局的同志们一道,在对州旅游资源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存传统的民族建筑,保留传统的民族服饰,保护传统的民族习俗,建设民族风情旅游村寨的构想。今天,他的构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在黔东南州的主要游览线上已建成了二十多个民族风情游览点,形成了以凯里为中心的苗族风情网状旅游线,和以黎平为中心的侗族风情带状旅游线。不管什么时节,观光旅游的客人来到这里,男女老少都会身穿节日盛装,吹着芦笙跳着舞,夹道欢迎客人。有节日般的盛大喜庆场面,有一家一户的家访做客,还可品尝地道的民族风味餐,领略纯朴的农家生活情趣。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已成为贵州东线旅游的独特优势。昔日穷困的山里人,如今已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作为旅游局长,在民族地区旅游经费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潘心雄认为一方面应大力引进客人宣传旅游,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外力,走出去搞促销,打开国外市场,让世界了解黔东南的美丽,使这个美妙的地方成为人们心灵的一个家园。
当潘心雄迈着宛若归家般的步子,引领我们走在郎德上寨窄窄的石板路上时,这个平平常常而又充满活力的身影,忽然让我想起了这山野中普普通通的向日葵。他用昂扬执著的生命意志回报太阳的深情,而无论脚下的土壤怎样贫瘠,他都永远会向养育他生命之根的土地致以深深的敬意。(附图片)
身着苗装、吹奏芦笙的潘心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