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积极引资提高质量(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5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积极引资提高质量(上)
本报记者龚雯
不知不觉间,外资对中国人已不再是个抽象概念:从方便面到洗发液,从“大哥大”到小汽车,外资的影子似乎无所不在。
面对逐渐增多的外资企业,人们也有疑虑:外资进来是不是太多了?利用外资多不多?
改革开放17年来,我国的外商投资有了很大发展,截至今年6月,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近27万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500多亿美元,已开业的三资企业逾12万家,就业人员1700多万,最近3年连续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外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可以说,从数量上看,利用外资已具一定规模。
但是,相对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我国的外商投资仍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不如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去年是中国引资最多的一年,达375亿美元,但人均利用外资也仅30美元,低于东南亚国家。外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去年,外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为16.1%,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到14.5%,外商投资中68%来自港澳台,假如剔除这部分,我国引资规模就更小。另外,目前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带,中西部较少,中西部18个省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近10%。
引资多少取决于需要和可能
客观地讲,引资的数量多少、规模大小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需要,二是可能。
从需要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资金短缺将是一个长期问题。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对资金有大量需求。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至2004年,中国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需投资7440亿美元,是现有国民储蓄额的近两倍。巨大的资金缺口,不积极利用外资是难以填补的。
利用外资是一种系统引进,除了物质资本,还可引进先进技术、人才、科学管理、现代市场机制、国际销售渠道等,这是内资和外债所无法替代的。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尚不完善,内资使用效益偏低;随着我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日后获取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贷款将愈加困难,而“九五”又值还债高峰期,所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势必成为引资主流。
从可能性看,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活跃。去年对外直接投资达2350亿美元,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比重不断增加,而我国由于投资环境改善,市场前景广阔,有可能被视为重点投资国。现在,“经济发展的引擎”——跨国集团看好中国,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200家来华落户,大项目在增多,这是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机遇来之不易,理当珍惜。
实际上,国际资本需求量远远大于可供量。东南亚、南亚、中东欧和拉美都在竞相放宽政策吸引外资。我们如不积极吸引外资,很可能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要提高引资质量,没有相当的规模不行,质的飞跃要以量的积累为基础。以广东为例,正是当初大规模地引入“三来一补”,才有了今天的产业升级和全省工业新体系的建立。当前跨国公司对华大规模系统化投资刚刚起步,不宜高估其发展程度。
相互竞争共同发展
利用外资不可能不付出一定代价,包括开放一部分国内市场,也就是用市场换资金、换技术。目前,从总量上看,外企产品内销量还不能说是太高。1995年外企产品内销不到40%,其余60%多全部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1/3。外企内销额只占全国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7.9%,如果只计算外方股权相对应的部分,所占比例仅为3.4%。就一些合资企业较多的行业来看,外企产品也没有一统天下。比如,啤酒占全国产量20%,医药占13%,电子20%,洗衣粉32%,化妆品34%,饮料39.7%。
总起来看,17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利大于弊。
利用外资弥补了资金不足,加快了技术进步和对企业的改造,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满足了市场需求。小汽车、电梯、程控交换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合资后,技术水平屡有突破,有的已不需要再进口。我国轿车生产开放之前近于零。通过与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商合资合作,技术水准和档次显著提高,短短数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程,形成年产150万辆车的能力,国产化率达85%以上。
外资也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财政税收。目前三资企业直接就业人员超过1700万,若加上为外资配套或提供服务的企业和单位的职工,人数更多。去年涉外税收660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12%。
合资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意味着中方资产的增值。外资的介入促成国有资产重组、改制,盘活了部分资产存量,使之在流动中升值。深圳石化集团到1990年累计亏损1.1亿元,企业净资产仅余3200万元,濒临破产。引资后,集团面貌焕然一新,只4年间,国有净资产达6.8亿元,激增20多倍。天津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系外方控股,但合资12年来中方累计红利1.55亿元,为其原始投资的16倍,国有资产达4.94亿元,增值50多倍。
外资企业产品内销对内资企业虽然有一定冲击,但也促进了内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和品牌意识,形成了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增强了我国工业整体实力。青岛海尔集团的前身是一家亏损近150万元的集体小厂,与德国利勃海尔合作后迅速发展壮大,产品商标由“琴岛—利勃海尔”改为“琴岛—海尔”,最终易名“海尔”,成为普遍认可的中国家电驰名商标,现已同三菱重工、GE等世界几十个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其麾下10余家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约占集团的60%。惠州TCL、重庆庆铃、顺德科龙、深圳康佳、赛格和莱英达等“黑马”也都在合资中创出了知名的民族品牌,有些已打入国际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