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苦熬不如苦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苦熬不如苦干
阎晓明
我时常到贫困地区,去得多了,逐渐产生一种困惑:我们的艰苦用来做什么?
有人把贫困的土地,破旧的土窑,饭桌上的蒸土豆蘸咸盐与蹲在墙根下晒太阳的人们,一起作为贫困地区特有的贫困景象。我从这个画面上读出了贫困地区“艰苦”的一个苦涩定位——我们的艰苦常常用来适应贫穷。
贫困地区,它的环境恶劣,资源匮乏,人口素质低下,资金紧缺,交通不便等等,造就了这里的人们忍饥挨饿,能过艰苦日子的品性。但是,如果这种艰苦的品性仅仅用来适应恶劣的环境,仅仅体现在忍耐贫困的肆虐上,那么,艰苦就失去了应有的光泽。
把艰苦用在不同地方,产生的效应是截然不同的。一样的太行山区,河南林州太行山人的艰苦,表现在他们走出大山,奔赴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睡潮湿的地铺,满面尘垢,挥汗如雨,换来的是每年两三千元的收入,新建的房子和逐步变富的生活;山西太行山区部分农村的艰苦,则表现在自家的土窑前,“等下雨,靠救济,要补贴”,再加一个苦熬日子。这种艰苦换来的是贫穷依旧,土窑依旧,饭桌上的土豆蘸咸盐依旧,等待依旧。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有句让人听了感慨万端继而深思良久的评价:“我饿着,可我坐着。”
林州的艰苦,是寓于奋斗的艰苦,是用艰苦作资本的奋斗,艰苦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艰苦;后者的艰苦,则是把艰苦仅仅作为一种生存手段,艰苦的目的是适应艰苦。缺少了奋斗的艰苦,是向贫困的屈服,犹如漫漫的荒漠。是要“我饿着,可我坐着”,还是要“我累着,可我富着”,选择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说起来这是个老话题了。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话题时,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是不老的,那就是,苦熬不如苦干,奋斗的艰苦才是可珍贵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