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藤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7
第7版(文化广角)
专栏:

藤思
陈永昊
曾在一篇文章里议过藤的攀附,厌恶而不屑。可是有一天,我却发现了自己的片面。
今年清明的第二天,我登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山时经过一段狭陡的石阶,左依山,右悬空。幸喜比肩一粗藤顺阶斜下,成为我的扶手,掌上虽仍有荡悠悠的感觉,但却踏实了整个身心。至平缓处,回首伫望,只见长藤牵树,树牵长藤,两相依,情重重,令人怦然心动。不知是助人多了,还是人摩挲多了,那藤黑亮黑亮,憨厚谦恭,静谧地悬在那儿。刹那间,一种亲敬之意,油然而生,周围便不再有景物,人在思想中翻腾。
我这才歉疚地想到,藤原来也是不一样的:有攀附高树而上却又缠死高树的藤,也有牵拉悬崖间斜出的绿树不使之颓倒的藤;有绊倒行人走马的藤,也有供猎人攀援石壁飞越山谷的藤;有味美却毒人的藤,也有辛苦而能入药的藤……这正如看人,在你坎坷时遇几恶人、坏人、小人,切莫便悲观看人,大叹人心之不古,世风之日下。心暗了,做人做事便难放光辉。想想当年的鲁迅先生即使生活在“铁罐”中,“横立”着战斗,甚至被曾自称“学生”者的背叛所不断刺痛,却总不肯灰心,并在尚处于弱小和困难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希望,于是昂扬坚定地为争取未来勇掷投枪和匕首,正是因为先生他未被一叶障目而不见青山!
我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令作者感动也令我感动的故事:一位作家在异国小镇上采风,他的感觉和别人曾告诉他的一样——那镇上的人一律懒得发腻。他搜集了好多例证,准备回住处大书特书了。这时,他路过一处园圃,园中一执短锄的老人竟坐着轮椅在慵慵锄草。“又一典型!”作家的神经再一次被刺痛,他恨不得一步跨回寓中,记下这一切。他走过去,下意识回首一望,结果这一望成为他永生铭记的一瞬:老人的另一面空空荡荡的,没有臂也没有腿!顿时,一股强力震撼着作家的心灵。他深深感激苍天给了他这回首一望,不仅纠正了他对小镇人们的偏见,还几乎整个地更新了他认识世界的方法。
收拢思绪,我又仰视那高悬于飞来峰的藤,呵,你这充满灵气的藤哟,我该对你再说些什么?感激,还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