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依托中原腹地枢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是中牟县的决策者和六十三万人民发展经济的秘诀所在——从“中”崛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09
第10版(农村杂谈)
专栏:地方经济

依托中原腹地枢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是中牟县的决策者和六十三万人民发展经济的秘诀所在——
从“中”崛起
□魏定奇
中牟县,中国中部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南岸一个占据特殊地位的县,位于相距仅60公里的河南省会郑州和七朝古都开封两座城市的中间,紧邻中国铁路中心枢纽亚洲最大编组站郑州北站,紧依中国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港薛店机场,紧靠310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的京深高速公路交会点。
中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发展创汇农业商品基地
历史上,中牟人民深受水旱黄汤之苦。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中牟人民就坚持不懈地进行兴水治田、造林固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80年代以后,全县每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投入劳工2000多万个,累计新打机井4000多眼,开挖引黄渠道482条达250公里。全县110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80多万亩,旱涝保收田达78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县委、县政府请来了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共谋中牟发展大计。
中牟的地理位置,给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客商和商农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家形成共识,就从中牟的“中”字上做文章。
县委、县政府决定:一人一亩种粮田,一人一亩经济园,一家一条致富路,一家一人去挣钱。
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短短几年,就形成了小麦、大米、大豆、大蒜、大枣、西瓜、花生、蚕桑、肉猪牛羊和淡水鱼等全国和全省的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仅大蒜一项年出口量就占全国1/3,年创汇达3000万美元。
丰富的农副产品,便利的交通条件,众多客商不招自来。深圳中牟粮油厂、郑州食通公司、中牟肉联厂、大蒜制品厂、官渡精米厂等,一批外资、合资、独资等各种形式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相继在中牟建成投产。1995年,中牟县农副产品综合商品率达68%。新兴中原汽车工业城
要说中牟人从“中”获取最大利益的,那就是汽车工业。
1988年6月18日,在中牟县城西南隅,当省市领导为这个名叫“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的工程开工典礼剪彩时,中牟人确实兴奋了:在这块地上能长出汽车?那可比种庄稼强。
为了这座汽车厂落户中牟,中牟县的两届县委书记、三任县长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接力赛”。在这期间,当中国第二汽车厂的负责人带领二十多位专家前来考察时,县委、县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一致对外”的优惠政策,准备了充足的理由,重点在“中”字上摆了一大堆别人没有的优越条件。“在中牟办厂,中!”在两省三市五县的候选对象中,二汽拍板决定,在中牟投资立项。“二汽人”被中牟人的诚恳和优惠政策所感动,实际上,他们还相中了中牟这块“风水宝地”。
该项目1995年生产能力已达1.62万辆轻型汽车。“八五”期间,中牟汽车工业在全国轻型汽车行业中跃进领先地位,跻身于产销量超万台的全国十大骨干企业。
1993年3月10日,郑州轻型汽车厂、中信汽车公司、日本尼桑公司、泰国三友公司、河南工商银行等三国五方正式签约联合经营,改厂名为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1996年5月8日,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皮卡车正式下线;郑州市和中信汽车公司合资在中牟经营协议书上签字。“九五”期间,合资双方将投资30亿元,在中牟建成年产18万辆轻型汽车、10万台汽车发动机(一期工程)的生产能力的现代化汽车工业基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