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马里农业的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0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马里农业的希望
本报驻科特迪瓦记者 杨贵兰
马里“尼日尔河办公室”(简称“尼办”)以大兴水利工程、开发三角洲而闻名,在马里农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记者日前访问了总部设在塞古的“尼办”。“尼办”总经理费尔南·特拉奥雷博士向记者介绍了尼日尔河三角洲以及“尼办”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马里“尼办”负责的地区位于塞古和通布图之间,面积达300万公顷,是尼日尔河中游的三角洲地带。这片地处马里中部的干涸三角洲1925年被发现,1932年成立了“尼办”。最初目标是在50年间开垦96万公顷土地(不久又扩大到110.5万公顷),用来种植水稻,以满足当时法属西非撒哈拉地区的大米供应。
“尼办”的关键工程是位于塞古市东北38公里的马尔格拉大水坝以及主要在故河道基础上挖掘成的总长83公里的一条引水渠和三条主灌渠。马尔格拉水坝工程开工于1934年,竣工于1947年,引水渠和主灌渠则是在30年代建成的。每年9月至10月灌溉高峰期,水坝里的水可以每秒200立方米的流量自流灌溉100多万公顷良田。目前,总长为2300多公里的各类灌渠以及总长为2800多公里的各类排渠,为5万公顷稻田和5000公顷甘蔗田编织了一个纵横交错的自流灌、排水系网络,为灌区的农业提供了基础。特拉奥雷博士告诉记者,自“尼办”于1961年收归国有后,“尼办”便肩负起了新的使命: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参与国家实现粮食自给的努力,参与同荒漠化作斗争的行动。90年代以前,“尼办”实行的是“包办”式管理,即“尼办”向农民提供贷款、种子、化肥等,收获季节与农民结算,农民用稻谷偿还“尼办”的投资。农民往往是入不敷出,亏本欠债,生产积极性不太高,有些稻田被撂荒,稻谷最高产量每公顷不足2吨。1970年“尼办”开始改进管理工作,不再插手信贷等,农民自主经营,稻谷买卖自由,碾米厂和农具修配厂等实行私有化。国家向农民提供土地以及化肥、种子、技术服务等,农民在收获后按一定比例向“尼办”交纳土地佃金。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复垦出的稻田供不应求。加上插秧技术的推广、引进良种、增施化肥等,现在“尼办”辖区的稻谷单产平均为每公顷5吨。“尼办”所辖地区1995—1996年度的稻谷总产量为23万多吨,为马里稻谷总产量的一半。目前“尼办”辖区一派繁荣景象:150个村庄、1.4万个农户、18万人口不仅积极种稻,还积极种菜、养鱼、放牧,铁匠业等手工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也随之兴起。
当谈及“尼办”的前景时,特拉奥雷博士高兴地说,“尼办”下一步的计划是与农民签订可长达50年以上的土地租赁合同,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养护和田地积水的排除,并复垦1万多公顷稻田。“尼办”所辖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已有的主灌渠可自流灌溉近百万公顷,而且整个干涸三角洲的可开垦面积共达300万公顷。另外,“尼办”辖区旁边的沼泽三角洲面积广达1万平方公里,只要兴修排水工程,那里也可开垦出大片农田。因此,“尼办”的前景可喜,它将成为马里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本报阿比让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