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0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李蓬洲
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品结构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上,放在整个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上,放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走区域经济推动,支柱产业带动,系列加工业拉动,产供销一条龙、农科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时,要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发展区域经济上实现突破。要依据山岗、平原等不同的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各地不同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建立起各类农产品基地,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壮大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二是在科学种田和种植改革上实现突破。要不断增大科技投入,实行集约经营,在确保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努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打破传统农业陈旧落后的种植格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三是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实现突破。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积极发展出口农业,增加农业出口创汇能力。四是在畜牧养殖业上实现突破。一切有条件的地方要把发展畜牧业当作一项快捷的富民产业来抓,建立畜牧龙头企业,培育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引导农户向规模饲养迈进。五是在农产品的深加工上实现突破。要组建起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基地农户的加工、销售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实现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战略选择。这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具有重大作用。大批小城镇的崛起,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就业提供了良好机会。同时,这也为农村种田能手逐步实现规模经营,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运用现代化生产工具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作为商品集散地,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结合起来,逐步使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融合,促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社会文明进步,为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创造条件。农业各级党政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发展,搞好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通过合理规划,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为扩大小城镇规模打下基础。此外,要采取多方筹资的办法,增加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加强小城镇的硬件建设,不断改善小城镇的功能。同时,要改革有关规章制度,支持一些农民进入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不仅可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且为农民开辟了增收的新途径。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为农民增收创造宽松环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农民富裕是实现国家稳定的前提。为此,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该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尽快致富,努力把中央制订的各项农业政策落到实处,给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当前,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建立农业投入机制。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以工补农,鼓励工厂到农村兴办农业原料“车间”,如农场、牧场、渔场,兴办水利,发展农业机械化。同时,鼓励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各级服务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率,保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最高限价,严厉打击经营假劣农资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三是在帮助农民增收的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下决心把农民过重的负担减下来,对有禁不止、违犯纪律、加重农民负担的事件,一经发现,就坚决予以严肃处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