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牧民何以比农民穷——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1
第2版(经济)
专栏:草原牧区行(10)

  牧民何以比农民穷
——新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与问题
本报记者 潘承凡 王慧敏
发展:新疆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全自治区
畜牧工作会议,抓住了配套定居这个龙头,新疆
畜牧业可望有较大发展
新疆的不少州县牧民人均收入要比农民少个一百二百。乍听到这个事实我们几乎不敢相信,此前我们所走过的草原牧区,牧民都是一副财大气粗的样子。
新疆牧民之所以收入不高,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失去了太多的冬春草场。新疆的农业,大都是从畜牧业的饲料种植队发展而来。饲料种植队学会了种饲料,同时也学会了种庄稼,慢慢就独立成农业队,带走了畜牧业投资,带走了各种农牧机械,也带走了水土条件较好的冬春草场。此外,目前新疆不少引人瞩目的新兴城市,也都是在牧民的冬春草场上拔地而起,如石河子、奎屯等。
失去了水土条件较好的冬春草场,新疆畜牧业便失去平衡,夏秋草场有余,冬春草场严重不足。夏季高山草场水沛草美,足够牲畜食用,可是一到冬春,沙漠、戈壁上牧草严重不足,牲畜吃几天就要转场,阿勒泰地区的牧民最多一年转90多次场,平均每4天转一次;从与俄罗斯接壤的阿尔泰山顶夏秋草场,一直要转到400公里外的天山脚下乌鲁木齐附近的昌吉、富康一带。如大雪追踪而至,羊群吃不上雪底下的枯草,便成群地冻饿而死。阿勒泰地区富蕴县26岁牧民玉素甫汉,他家原本有300多只羊,1993年春连续几场大雪,一下冻死了200多只,转眼沦为贫困户。最严重的,个别牧民从冬春草场往回返时,手里只剩下了一根羊鞭!
改革开放以后,草原畜牧业经过改革、建设,畜牧业抗灾能力尽管提高不少,但失衡的畜牧业生产并未能达到新的平衡。从统计数字上看,新疆牧民定居虽已达49.5%,可是大多数盖了定居房的牧民仍然要四处游牧。因为定居点周围没有足够的打草场,牲畜缺乏冬春饲喂的牧草,牧民们只得冒着零下四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踏上艰难的游牧之路。
在我们到达新疆前不久,新疆刚刚开完自治区畜牧工作会议,全自治区为畜牧工作召开会议,这是第一次,它充分反映了自治区党委政府改变畜牧生产面貌的决心和工作力度。会议要求15年内全区牧民100%定居或半定居,制定了严格的“三通”、“四有”定居标准,即通水、通路、通电;有饲草饲料地、有住房、有棚圈、有园林。所有这些配套标准,饲料饲草地最为关键,每户若有100亩左右的饲料饲草地,冬春两季牲畜就可以在棚圈里舍饲,畜牧生产就有望得到恢复。
问题:饲料饲草地配套是定居的关键,而前
提却是水利配套。所以,牧业水利建设,成了新疆畜
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牧民定居工作虽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有一个拦路虎令负责牧民定居工作的干部们头痛不已:“三通”配套中水利配套难度太大。北疆是新疆主要草原牧区,这儿河流众多,仅阿勒泰地区,河流径流量就高达130多亿立方米,而利用率不到10%。新疆地貌以高山、盆地为主,起伏落差很大,河流大多数水低岸陡,上水利工程难度极大,所需资金当地政府无力承担。新疆85个县,有82个是财政赤字县。没有水,种不了饲草饲料,牧民定居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在北疆富蕴县,记者看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牧业水利规划:在年径流量10亿立方米之多的乌伦古河上筑一条坝,修一个蓄水库和一个注入式水库,蓄水2.5亿立方米,可供全县牧民定居,每户可分得200亩水浇地。可行性研究已经做完,也得到了水利部专家的首肯,问及何时实施,所有领导都是一脸苦笑。这个工程所需的3900万元资金,谁也没把握筹集。即便如此,州县乡政府仍然在尽其所能地努力着,牧民也尽其所有地集资办水。在伊犁地区巩留县的阿尕尔森乡定居点,记者首次看到了一条从农渠引出来的牧业专用渠,长6公里,县政府投资,牧民投劳,共花了210万元。正当记者为首次看到牧业专用渠高兴得问短问长时,陪同我们采访的该县副县长却坦诚地对记者说,这条渠暂时还用不上,政府再无钱续建支渠和田渠。按理说也应该由定居点的牧民自己配套解决,可是每户牧民平均为盖房子、牲口棚圈花了3—4万元,再也无力修渠。阿尕尔森牧业渠的水,只好以每秒6.5立方米的流量白白流淌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儿所说的农业,应该是包括草原畜牧业的“大农业”。可是在实践当中,水利往往只被看成了种植业的命脉,牧业水利没有在水利建设的议事日程中占应有的地位。而牧业发展实在离不开水。这些哗哗流走的水,谁来截住,谁来把它送到牧民的打草场和饲料地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