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南海的“绿色卫士”——记南繁基地的植检员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1
第10版(科技园地)
专栏:

  南海的“绿色卫士”
  ——记南繁基地的植检员们
  李先誉 陈崇森
提起海南,人们马上想到那里成片的椰林,美丽的沙滩,但有些人可能没有想到海南岛的南部,气候温和,四季常青,还是冬季种子加代繁育的最好场所,是我国宝贵的“天然大温室”。
每年冬季,除青海和西藏外,全国各地的育种队带着良种去那里繁育。常年繁育各种作物的品种多达25个,育种面积5万多亩,生产数百万至几千万公斤的种子供应全国各地。
海南四面环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隔离条件,因而海南的病虫发生情况与内地有所不同。人们担心:全国的种子带到海南来,繁育的种子再运往全国,会不会因为种子带病虫害而将海南变成病虫害传播的大本营呢?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为了保护天然大温室不受各地危险病虫的侵害,不让海南的危险病虫传播到各地去,这里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三亚市植物检疫站的检疫员们,他们在祖国的南大门筑成了一道防御危险病虫害的钢铁长城。当好参谋
1990年,江苏、上海、新疆等地农业科研单位来海南繁育水稻种子,因不熟悉情况,结果找的育种田当年都曾是检疫对象。检疫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说服育种单位和农户中止租田育种合同,并帮助他们另找了一个安全地块,育种单位圆满完成了当年育种任务,避免了损失。
为了让兄弟省市的育种队能顺利落实育种计划,每年育种队到来之前,植物检疫人员就要先进行田间调查,对检疫对象和危险病虫的发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育种队带来的种子,检疫员除查验是否经检疫并带有检疫证书外,必要时要进行复检,以确保不把危险病虫传入基地,然后再安排到无检疫对象和危险病虫发生的地点去育种。周到服务
1990年冬,检疫员在田间检查发现,沈阳市和铁岭市农科所的育种田附近农田发生植物检疫对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他们立即指导育种人员采取控水、控肥、喷药、撒石灰等预防措施,并把农药亲自送到地头。随后检疫员先后五次对育种田进行检疫检查。在他们的帮助下,育种队控制住了“细条病”的蔓延,保住了繁育田的种子。类似这样的事,他们已不知做了多少。他们总是把为育种单位提供服务看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依法办事
在海南繁育的种子并不都符合检疫要求,每年都会有部分种子因是检疫对象而不能运出海南。拿到海南去繁育的种子一般都比较珍贵,不让种子调出海南,阻力是很大的,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保证检疫措施的落实。例如1994年黑龙江省农科院繁育的两亩水稻发生了“细条病”,检疫部门不准运回黑龙江。得知检疫决定后,育种的同志一时想不通,个别同志甚至都哭了。植检人员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把病害带回去不仅是违法的,更严重的是将对黑龙江的水稻生产造成无穷后患,祸及子孙后代。最后这些同志主动表示以大局为重,从长远利益着想,把种子封存在海南。
南繁基地的田间地头经常活跃着植检员们的身影。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南繁种子的“绿色卫士”。几年来,经检疫放行运出海南的种子达4000多万公斤;先后堵截了一批水稻、棉花、小麦、玉米等带病种子,使各地免受病种危害,为保护全国农业生产安全作出了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