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诗的特质与大众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26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诗的特质与大众性
陈家桥
一首诗,它之所以能够感染读者,是因为有它独到的东西,这东西就是诗的特质。但是,对于作者来说,他认为他的每首诗都有“特质”,都强调了他极力想呈现给读者的他认为“没有被发现过的东西”,那么这种特质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诗的特质并不是作者个人化的,真正诗的特质是读者自身的,即诗人对于诗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将这种特质从读者身上抽出来再返回读者。在90年代的诗歌中,许多诗人普遍感到正在丧失读者,并认为读者对诗已没有注意力,缺少热情,这是一种偏见。现在诗人们在他们所产出的诗歌及其特质中带有极大的偶然性,即诗人们往往以个人的经验来写作,然后他们将这种特质拿到读者面前,需要读者去解读,而读者又不可能以一种与作者类似的同一的途径来抓住诗中所要阐明的东西,因而当读者获得诗的某种特质的时候,其实这首诗歌本来想要传达的东西已经在解读中耗费了。说诗的特质是读者自身的,因为读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千上万,所以这种特质即是大众的,既然是大众的特质,那么诗人在创作之前就面临着艰苦的心灵劳动,即诗人必须观察读者,了解读者,尝试读者的生活,甚至要像读者那样准备着阅读,他必须在内心将这种特质与生活的体验融为一体,又可以在经验中升华,被读者接受。诗的特质的大众性,同时也意味着从大众的复杂性之中,回到大众的简单性,即回到读者的共同点,从这个意义上,诗歌创作存在着去粗存精,辨别和判断的艺术组合。只有与读者共同的内心指向,诗歌才能具有它的核心,有了核心,才有张力,而这种张力使读者在主动的解读中,自发地赋予了对一首诗的有效认识,并在认识中被感动,甚至有可能比作者产生更大的激情。
诗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华,诗的特质也将必然是人类生存上的重要提示,因而诗人在从读者身上、大众身上抽取这种特质时,必须有抽取的个人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来源于智慧、经验和技巧,它同时更主要地来源于诗人的爱,只有热爱读者,用生命去爱他们,你才能如愿,主动,有握住真理和美的权利和力量。说诗的特质要返回读者,已不仅仅是指将一首诗放到读者的面前,这种返回其实也包含,并更主要的包含在将这种特质糅进语言,与语言共同构造诗的过程中,即这种返回也包括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在“不停地写”之中,因而特质中所蕴含的激情,灵魂的力都将自觉地既吸收语言,也产生语言,这就是特质的意义。读者大众永远都具有审美的追求,从特质的角度来讲,这种对诗的阅读和审美,其实也就是对于自身的反省,对于自身存在前提、生存背景和未来可能的思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大众对于诗的审美,对诗的特质的看法和观念将不可能存在于不变之中,而是不断地转换最直接的角度,所以有些诗歌的晦涩、难懂、特质的难于呈现都使作者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阅读也就出现了障碍。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方式,诗人必须在将诗的特质返回读者的创作时,在创作方式上做到与生活内容的一致,即获得创作灵感与生活内容统一,使创作本身变得持之有故,诗的思想性得到最简洁的外现。只有抓住更大量的读者,诗的思想性才能被证明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