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书画俱老人清淳——读《关阔书画集》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1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画俱老人清淳
——读《关阔书画集》有感
张德林
北京民族出版社即将郑重推出满族书画家《关阔书画集》。这是一部格调高雅清新、内涵丰富的个人书画集。内容分水彩画、国画、书法三部分。关阔别署老钝,1926年出生于承德市,家境清贫,半生坎坷,性喜读书,酷嗜金石书画,不求闻达。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走自己的路。
他早年喜爱版画,代表作《春天》一问世,就得到版画名家李桦先生的赏识,当即发表在上海《版画》双月刊上。
他的水彩画,从英国水彩入手,后来受苏联克里马申的影响,并有意与中国水墨画融合,形成他独特的一种清新自然又具有民族风格的水彩画风。他善于从纷繁的大自然中摄取生活中最典型的部分入画,讲究意境构图,充满牧歌情趣。总之,关阔水彩画既有传统的功力,又有西方轻松、明快、抒情的特色,这或许就是关阔水彩画的魅力所在。
关阔中年以后,主要转向传统的中国绘画上来。他最服膺虚谷、任伯年和吴昌硕。虚谷的生,任伯年的熟,吴昌硕的金石厚重,他冥思苦索,数十年浸而淫之,神而明之,久之,皆能融会腕底,而以己意出之。
关阔最喜画梅,他总结前人之长,走出了自己的路。关阔的梅花冷逸、倔强、峭拔。构图、章法,极其讲究,老干横斜,大有冲破纸外之势。他又能化古篆、隶于老干蟠虬之间,一种金石气息跃然纸上。
关阔的画,大可寻丈,小不盈尺,都能笔简意繁,宛若天然。尤其善于利用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画集中的《渺渺秋波》,在三尺高、不足一尺宽的窄小天地里,枯荷一支突兀直上,根下秋蓼两三叶,迎风摇曳。疾驰小鸟忽停其上,引颈即目四顾,余皆空白。然而阅来令人顿感四下空濛,秋波浩渺,从而引发读者怀人忆旧,感慨万千。集中巨轴《小石潭意趣》,仅一石一鸟,加上右上角的长题,此外,空无一物。石之峭拔,鸟之神态,在画家精心构图安排之下,使得全体画面空旷无涯,简无可简,然而却能使读者立时联想起:四面竹树环合,潭水清澈,游鱼可数,和柳宗元的妙文相映成趣。《寒江独钓图》,在尺许扇面中,寥寥数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千山银白,万径静寂,苇边扁舟一叶,一翁蓑笠垂钓,简洁到惜墨如金的地步。读者仿佛只听到簌簌雪声,真是万籁俱寂,一洗尘嚣,心灵为之净化。
纵观全部画集,可以看出,画家积诸多修养于一炉,用生动的国画技法,赋以诗的意境,使读者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关阔作画每喜题跋,有的画幅,根据内容画面需要,一题再题,长轴巨帧,一行直下,更能增加画的气势。特别是他的落款与用印位置,非常考究,使得题跋与画面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与画家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
书画集最后部分是关阔的书法。据我所知,关阔早年受清代大家何绍基的影响,中年以后,始一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金石碑版。行楷书则吸取北魏风神,于《张玄墓志》尤具心得。集中的小行楷书,乃画家信笔杂记,细玩味之,也都具有北魏神韵。从中也可窥见画家于金石碑版之学的功底。
关阔书画作品,常应邀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应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巨幅松风图,题曰《与祖国共苍翠》。1992年4月,关阔率团访问日本,进行书画展及画事交流。曾与日本书道界名宿续木湖山、金泽子卿及名画家平山郁夫等共同交流画事,使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异国产生强烈共鸣!
关阔对艺术创作,一向主张:“旧,就要旧得地道;新,就要新得当行。”“真正艺术,贵在自然流露。让作品说话,名副其实,才能使人信服。倘其作品不能给人以高尚情操的感染,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归徒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