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早报早投的背后——九六中国邮政采风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风景线

  早报早投的背后
——九六中国邮政采风之一
本报记者冉永平
如果问你,在北京哪些人投入工作最早?你可能首先会想到公交职工或环卫工人,其实,真正最早投入工作的是邮政职工。9月3日,记者参加了由中国邮政总局主办的“’96中国邮政采风活动”,对邮政这一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1993年10月开始,北京市一大批单位和市民早晨一上班,就可以看到当天的人民日报等19种大报,这一变化得益于邮政部门的“早报早投”。目前北京的三环路以内大约300万市民享受到了“早投”服务。为了让读者早几个小时读到报纸,北京的邮政部门却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企业每年为此一项亏损350万元,数千职工不得不把闹钟又向前拨了两三个小时。
9月3日早4时15分,当记者团按计划来到人民日报发报点时,两辆拉报车已装满了一辆。据北京市报刊发行局一科的杨宝德介绍,人民日报是早报发报点中最大的一个点,在这里工作的十几位同志每天要在3时30分准时到现场。由于发报数量大,他们每个人每天要搬运1000件人民日报,一件为500份,合起来有1吨多重。
4时35分,两辆邮车准时装完发车。我们的采访车紧随其后,穿行在北京黎明前空荡荡的街道,向位于天桥的报刊分拣中心进发。在车上,报刊发行局生产调度科科长吴文斌抓紧时间向我们介绍说,北京报刊发行局是全国最大的发报刊局,发行报刊5000多种,日封发量达1200万份。天桥的分拣中心是发报刊的一个枢纽,所有报刊将在那里分拣后发送各邮局。
说话间,我们到了天桥,这里的场面要比上一站宏大。十几辆绿色的邮车一字排开,工人们搬上搬下,一片繁忙景象。报刊发行局市内发行科科长周建伟告诉我们,北京市民订的所有报刊全部由这个中心分拣,早报自然也在这里。他说:“早报发行组最早的要2时30分上班,其余也必须4时以前全部到岗,一些家远的同志不得不两三点就出门。而且,由于邮政行业连年亏损,工人收入偏低,一个夜班仅补助一块八毛钱,工人的确很不容易。”周科长随手招呼过来一名中年女工说:“她已连续上了18年夜班。”这位叫刘春英的38岁女工面对十几个记者,稍显紧张但很真诚地回答了提问。她说,她每天3时整起床,骑车上班,夏天还好些,冬天不好受。但为了工作,这些都只有克服。她还说,她很珍惜这份稳定的工作,她丈夫的单位由于不景气发工资都困难,与他们相比她很满足。
下一站是从分拣中心到邮局。5时50分,我们跟着一辆开往甘石桥邮局的邮车再次出发。这时候天亮了。
6时多,我们到达甘石桥邮局。6时25分我们列席了邮递班简短的班前会。之后十几名邮递员开始紧张地分报,因为,他们要在7时30分以前出发,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记者插空采访了一位身材纤小的21岁的女邮递员张莹,她每天投递的早报有1000多份,重50多公斤,超过了她的体重。仅仅一早晨的采访,印象颇深。
许多记者说,这些平凡、朴实、辛勤的邮政职工使我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净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