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悬剑——黄河的断流与决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3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悬剑——黄河的断流与决口
中国科学院 霍明远
黄河,一条古老的河,一条拥有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历史的河,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人们在享受黄河哺育的同时,也时常受到它的灾难的侵害。
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经济发展带动了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中上游省区,在农牧业上也大量建设引黄灌溉工程。尤其是甘肃、山西、陕西三省大耗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突然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黄河水不再是多得到处泛滥,而是很快就不够用了。80年代初,黄河开始了长时间的大范围断流的历史,揭开了黄河演变的新篇章。
1981年,黄河断流时间达128天,断流距离为622公里,成为1995年以前黄河历史上有记录的断流中最长的一次。1996年,也就是间隔15年,黄河断流的时间记录又一次被刷新,达150天左右,断距超过700公里。黄河的断流已经引起了国家决策层的注意。
1995年,黄河断流造成经济损失达60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后黄河断流损失每年将超过百亿元人民币。研究结果表明,国民经济愈发展,黄河断流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愈大。例如,断流300公里,1987年经济损失仅10亿元人民币左右,到1992年,同样断流300公里,损失已上升到30亿元,呈3倍增长,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损失增长也在1倍以上。
黄河的决口与断流,已经成为黄河儿女头上的两把悬剑。从长期趋势看,河床不断淤积抬高,下游多年平均淤积量达3000万吨。在最近的80年内,除六七十年代河道发生过冲刷外,大多以迭积为特征,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少则几米,多则10米以上。在相同的流量下,河道高,决口的淹没范围广,损失大。治理黄河决口,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围堵,一种是疏导。因为围堵终将有一个限极高度,而疏导才是良策。但是,含沙量高的河水疏导工程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未能彻底解决泥沙处理问题。如果说黄河的决口主要起因于天灾即连降暴雨和大雨的话,那么黄河的断流则主要是人祸即中上游的人工引水量猛增的结果。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量时间分布不均匀,春冬干旱和夏秋洪涝有关,也与沿黄省区人工引黄用水量迅速增长有关,而且后者作用明显大于前者,这有黄河历史以来断流的资料为证。每年的断流累计起来的经济损失可能会比一次性决口大。决口与断流,一个是斩立决,一个是慢性自杀。为了解决决口问题,一些科学家认为应在黄河上游兴建水利工程,加大用水量,减少下游水量,从而减少下游水量过多的威胁,避免决口。我国确是这样做了,也达到了在一定时期不决口的目的。但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解决了决口,又出现了断流。于是有的科学家又提出“莫把黄河变成内陆河”,建议不要再在中上游兴建任何水利工程,以保证下游的用水,因为经济大头在下游,例如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等国家大型企业和下游沿黄大中城市的用水生死攸关。彻底解决黄河断流的措施是实施引长入黄工程。断流与决口是黄河的双生子,科学研究表明,断流的时间和距离越长,决口的可能性越大,其损害程度越高。应千方百计避免冬春断流长、夏秋又决口的严峻情形的出现,最大程度地减少双重经济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