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3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国家环保局 张坤民
本世纪七十年代,全球围绕着“环境危机”、“石油危机”和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曾经爆发出一场关于“停止增长还是继续发展”的争论。以后,联合国指定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一九八七年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产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要力求降低自然资产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率。要鼓励清洁工艺和可持续消费方式,使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尽量减少。
可持续发展要求体现环境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存在价值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服务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之中,并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需要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的、分隔的、“单打一”地分别制定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提倡根据周密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原则,考虑全面的信息和综合的要求来制定政策并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经济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项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
一九九六年三月五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两项基本战略,并提出:“到二○○○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二○一○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实施的“九五”计划期间,中国将重点解决“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三湖”(太湖、巢湖和滇池)“两区”(酸雨污染区、二氧化硫控制区)的污染控制问题,这对扭转水污染、大气污染不断加剧的趋势,保护公众健康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九五”期间,国家推出“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项重大举措。前者的实质是对以烟尘、粉尘、二氧化硫、石油类、重金属、化学需氧量(COD)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等十二种主要污染物,要求其排放量到二○○○年能够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后者是“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二○一○年远景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六五”、“七五”、“八五”历次环保五年计划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同国际接轨的做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是多领域的、综合性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绿色工程规划》(第一期)包括水、大气、固体废物、生态保护、重点行业、全球环境问题行动和国家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共一千五百九十一个,投资需求约一千八百八十八亿元。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九五”期间的一些重点环境工程项目。到下世纪头十年还将进行第二期、第三期,滚动发展,不断延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