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巴松湖畔知春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4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巴松湖畔知春鸟
  本报记者 宣宇才
尼洋河自西向东纵贯林芝地区,两岸群山耸立,山顶白雪皑皑,依山傍水开凿出的川藏公路在这里蜿蜒延伸。5月初,记者沿着贡觉次仁跑了11年的这条致富路,来到海拔3200米巴松湖畔的工布江达县结八村,听听这位农民百万元户的动人故事。
六七十年代,贡觉次仁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世代相传的几件银器、一个铜炭盆、两床被褥以及简陋的劳动工具,生活勉强维持。1981年土地承包,他家分到6亩地、一头耕牛、一头犏牛、四匹马,贫瘠的土地亩产不到50公斤。
穷则思变。1984年,贡觉次仁辞掉令人羡慕的国营农场固定工作,用积蓄和贷款花6000元购买了一辆载重4吨的旧解放牌汽车。开始时,他主要在巴松湖和拉萨之间运木头。他黎明即起,开车进山收购木料。一车装50根,一根收购价为4—5元,每根木头再交纳育林费4元。到拉萨,每根木头便卖到28元好价钱,按每月一趟计算,月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
在这条路上跑运输危险而艰辛。1985年冬天,这辆“老爷车”刚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米拉山口就熄了火,经检查,发动机彻底报废。当时是深夜11点多,寒风呼啸,脸被刮得刀割般疼痛,贡觉次仁蜷缩在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熬到天亮。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硬把车子牵引到拉萨。此行一共用了21天。1988年藏历年前夕,贡觉次仁的车子在从拉萨回家的途中又坏了,右边山坡怪石林立,左边河水轰鸣呜咽,公路上的积雪碾压成光滑的坚冰。当贡觉次仁赶回家时,已是大年三十晚上,贤慧的妻子望着面目全非的汽车和精神高度紧张又极度疲乏的丈夫,泪水夺眶而出,贡觉次仁也哭了……
创业伊始,有人风言风语,认为贡觉次仁冒傻气,早晚会把老婆也赔进去,但是11年后的今天,贡觉次仁富起来了。11年里,他换了9辆车,一辆比一辆先进,1995年他投资18.2万元购置了载重8吨的东风153。记者看到,贡觉次仁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里,洁白的墙壁上画着象征吉祥富足的五彩图案,桌上摆放着大屏幕彩电和进口录像机、收录机;粮仓里堆放的是优质大米、白面、青稞;远处山坡上,数十头牦牛、黄牛、犏牛个个膘肥体壮。
结八村的乡亲们说,贡觉次仁是知春鸟,是他最先听懂春天到来的消息。
富裕起来的贡觉次仁心中始终装着贫穷的乡亲们。11年来,他每次出车,本村和周围村子的群众都能免费搭乘。拉萨到巴松湖边的结八村有近300公里路程,沿线许多群众清楚地记得贡觉次仁车子的牌号和颜色。每次从外地拉回粮食,他都要分一些给五保户和孤寡老人。
贡觉次仁从1986年开始便义务为群众放录像,放科学养畜、科学种田的片子。深山里的百姓从电视上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结八村里有几家小卖部,记者问贡觉次仁当初为什么不开一个?贡觉次仁说,如果我干小卖部之类的小买卖,肯定能赚钱,但是我不干。他们的生活不如我,他们干小买卖是为了脱贫,我绝不能挤他们。我的竞争目标在山谷外的广阔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