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光明日报》载文提出公众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偏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4
第8版(文摘)
专栏:

  《光明日报》载文提出
公众精神文化消费比重偏低
近日,《光明日报》记者孙明泉与湖南师大消费经济研究所尹世杰教授以访谈的方式畅谈了精神文化消费问题。
近来有一些人以追求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感观的快乐作为人生价值所在,在精神文化消费领域,表现为及时行乐、寻欢猎奇、炫耀性消费等。另外,一种非理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倾向在相当一部分人中也有蔓延之势。这些现象是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通病。
消费虽是个人行为,但人都是经济人、社会人,他的一切行为都要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必须遵循共同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较强烈的自发性,人们的行为也往往具有自发性,很容易出现一些非理性行为。因此,当前更有必要加强对精神文化消费的引导,端正消费观念,抵制各种庸俗、腐朽思想的侵袭,提高消费中的文化含量。精神文化消费,应大力发展一些高层次的有利于发展智力的精神文化场所和精神文化产品,还可结合实际,开拓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和消费活动。而要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除加强“扫黄打非”的工作力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坚决制止劣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反对唯利是图的经营倾向。同时,还可采取倾斜政策扶植高层次文化产品的生产。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较低。以城镇居民而言,1995年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3537.59元,精神文化消费为321.71元,仅占8.8%;农村居民1995年生活消费支出为1310.30元,精神文化消费为102.39元,仅占7.7%。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城乡居民娱乐型的消费比重一般比较大,而用于发展性、智力性的消费比重很低,如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比书报杂志的支出高5—8倍,在农村居民的消费中,文化娱乐用品的支出也高4—6倍。这显然不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