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潇潇湘江鱼水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

潇潇湘江鱼水情
新华社记者贾永刘建新本报记者毛磊
潇潇湘江缓缓流淌,汩汩流水仿佛鸣唱着一曲曲壮怀激烈的慷慨悲歌,也诉说着一个个深情依依的鱼水故事。
1935年11月,从赣南出发的中央红军接连冲破国民党设在江西、广东、湖南的三道防线进入广西。在穿越第四道防线——湘江防线时,遭到30万国民党军队追剿堵击。由于博古、李德的消极避战,致使红军几度失去有利时机。血战九天九夜后,只有3万多兵力突破重围进入五岭山区。其余5万红军将士战死、战伤或被打散在湘江边。
湘江两岸,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面对乌云翻滚的白色恐怖,各族人民舍生忘死,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救助失散的红军伤员,不顾个人安危寻找掩埋烈士遗体。红军连长邓全发负伤掉队,被华江乡的几位乡亲救起。为了躲避民团搜捕,乡亲们把他背进山洞,每天轮流为他送饭送药。邓全发伤愈后没有追上队伍,乡亲们又一次收留了他,并帮他在山里成了家。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只有19天,但湘江两岸的穷苦百姓却从他们的行动中认定,这支头戴红星的部队,真正是穷人的队伍。是他们打开财主的粮仓救济穷人,是他们没收土豪的牛羊分给百姓。陆定一在他那篇著名的长征散记《老山界》中,对红军与瑶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作过生动的描述。
84岁的黄月英阿婆还记得,起初,乡亲们听国民党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放火,都躲到了山里。她和孩子没跑得及,吓得要命。谁知,红军来后连房都没有进,晚上在房檐下打地铺,把寨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派人到山里接回乡亲们。至今仍留在兴安县才喜界观音顶岩石上的一首民谣,记载着乡亲们当时的欢欣:“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
岁月悠悠抹不去60年血浓于水的情感,今天的湘江两岸,鱼水情深的动人场面到处可见——
当桂林陆军学院重走长征路的学员队伍通过龙胜各族自治县时,2000多名身着民族服装的山里娃呼啦啦跑上前,把他们从山里采来的一束束鲜花献了上去。学员们手中背包、装具等都被孩子们插满了五彩缤纷的小花,整个队伍顿时成了长长的“花链”……
老山界又叫越城岭,是著名的“五岭”之一,为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听说驻军某部的拉练队伍像当年红军那样翻越老山界,泗水乡红军岩瑶寨的龙阿婆夜不能寐:子弟兵爬山涉水,千辛万苦,我要烧出最好的“龙脊茶”为他们驱寒解乏。当黎明的最后一层薄纱从瑶山散去,龙阿婆同一个个手提香茶水壶的瑶妈和身穿艳丽服装的姑娘小伙们已早早地守候在路旁。
广西军区副政委兼桂林警备区政委周焜光告诉记者,不只在红军长征经过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等县,在湘江流域、桂林地区、桂林市,地方政府和各族人民对拥军工作都动真情、办实事。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桂林市,军人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及转业干部、退伍军人安置均优先考虑。桂林市政府还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设立奖励基金,像奖励优秀市民一样奖励驻军部队的立功官兵,由市里领导亲自为他们披红挂花。市里的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常年坚持开展为驻军部队送温暖活动。最近两年,桂林地区市机关就为部队培养了1.5万名军地两用人才。去年冬,驻藏部队来桂林招兵,这是建国后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招收的第一批入藏战士。起初,接兵部队担心任务不易完成,怎料,壮乡人民纷纷选送最优秀子弟应征。
如同当年红军长征时,在战斗之余不忘帮助湘江两岸的百姓一样,新一代官兵精心培育着老一辈播撒在湘江两岸的爱民之花。驻军部队无论演习驻训还是野营拉练,都做到“六个不走”:不交够水电费不走、不搞好卫生不走、不还清东西不走、不做过好事不走、不到房东表示满意不走、不检查群众纪律不走。从两江新机场扩建,到漓江航道清理,桂林市每一项造福人民的重点工程都倾洒着驻军部队的汗水;从抗洪抢险,到战胜塌方泥石流,湘江两岸的每一项危难险重任务,都是子弟兵打头阵。181医院到壮乡瑶寨义务巡诊的制度,已坚持了整整8年。
去年11月,湘江之战碑园在当年的主战场狮子山顶落成。为了修建这座碑园,湘江两岸的各族群众让出最好的地、送来最好的石头,像当年支前那样,纷纷前来参加义务劳动,自发捐款的数额超过了预期投资的4倍多……“红军业绩光耀人间,桂山苍苍,湘漓泱泱,长征烈士,雄风壮节,与山共峻极,与水共流长……”60年前红军长征的壮举,当地人民把它铭刻在兴安县狮子山顶的“突破湘江纪念碑”上。湘江两岸鲜血凝成的鱼水深情,如同碑前不尽的湘江水,滔滔东去、源远流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