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血浓于水的戏剧盛会——’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3
第12版(副刊)
专栏:舞台屏幕

  血浓于水的戏剧盛会
——’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侧记
蔡体良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北京举行的’96中国戏剧交流暨学术研讨会已落下了帷幕。在短短的六天时间里,祖国大陆的戏剧家和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的300多位戏剧同仁,首次云集在紫禁城下,一起观摩演出了13台剧目,一起进行了十来次的学术讨论活动。场内场外,台前幕后,那坦诚的交流,那欢愉的气氛,那血浓于水的情谊,给每一位与会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这是一次中华剧人名副其实的大团聚,是谱写中华戏剧文化史册新一页的戏剧盛会。 
色彩纷呈的交流演出,让人们看到了祖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的代表性的演出剧目。有塑造我们中华民族杰出代表、民族先哲形象的《布衣孔子》,有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火红的木棉花》,还有描绘改革开放新生活的《新居》以及反映当代千姿百态现实生活的《北京大爷》、《冰糖葫芦》等等。这里,港台舞台的演出,格外吸引人们的关注。台湾绿光剧团演出的《领带与高跟鞋》是头一次到祖国大陆演出,既富有“台味儿”,又十分贴近生活,透视了台湾上班族生活的酸甜苦辣、悲喜忧愁,真情地流泻着他们各自的心灵世界,有如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故事。这出穿插歌唱和舞蹈的悲喜剧,与80年代初在北京上演的台湾著名剧作家姚一苇的《红鼻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令人回味不已。
香港话剧团演出的《次神的儿女》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男欢女爱的情感演绎,而是充满着人生哲理和生活况味。至于香港另外两台演出,音乐剧《少女梦》是人们熟知的《牡丹亭》的故事新编,涂上了更多神幻色彩;小剧场戏剧《苦山行》,展现了一群香港青年为捐助“希望工程”而显示出的献身精神。尤其在闭幕式上演出的《北京大爷》,北京人艺已趋炉火纯青的舞台创造,传统的积淀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中所表现的民族心理情结,更激荡起海内外戏剧同行的情怀和赞叹,将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可见,交流舞台让人们看到了从不同的生活视角和生活思考,以不同的创造手段和表现语言,展现了不同的舞台风范、不同的艺术风格,也折映着中华剧人息息相通的艺术精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王士仪教授说:“这是良好的开始,它具有示标性,也必具启发性,当然会产生特殊的意义。”它的互补必将产生共振,带来深远的艺术影响。
与交流演出同步进行的研讨会上的景象,更呈活跃、热烈和默契。除了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更就目前各个地区的戏剧现状和走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好几台戏演出结束后,就地举行现场座谈。《领带与高跟鞋》就地座谈时,竞相发言,互相提问,直到夜晚十一时才勉强打住。饰演女主角的郎祖筠女士回答提问时说,事先听说北京观众很挑剔,心里颇有压力,随着演出中的欢快的反响,很快地变得轻松起来。……因此,讨论交流中,大家没有感到陌生和隔阂,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情愫,一下子沟通了人们的心扉,气氛融融,情意暖暖,并获得了更为一致的共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丰厚、精深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交流,更将发扬光大。
观摩、演出、交流、探讨的相聚相处虽是短暂的,却完成了中华剧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血脉相通,文脉相连,为今后的进一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巩固这项活动的成果,与会者又共同协商,达成了共识:将以“华人戏剧交流活动”的名义,建立联络机构,沟通戏剧信息。初拟每隔两年在各地轮流举行。下届在香港,继后依次在台湾、澳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