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扶贫要注重区域性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6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扶贫要注重区域性经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蔡昉
我国的扶贫工作,经历着一个从一般性区域发展带动型到瞄准农户型的转变。经济改革之前,我国农村贫困属于一种普遍贫困的类型。与当时的贫困类型相适应,一般性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带动扶贫的良好效果。
在经济改革之后,我国贫困类型开始发生变化。第一,从普遍贫困到越来越集中到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第二,经济增长和市场发育在使大部分农民富裕起来的同时,产生了新的贫困。第三,贫困人口越来越与人力资本低下、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相联系。第四,贫困地区资源外流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面对这种新的情况,我国政府于1994年开始实施“八七计划”。为实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扶贫战略越来越从一般性区域发展带动型转向瞄准农户型。
这种扶贫战略的转变,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然而,我国以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扶贫的方法,也曾经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经验,不应忽略和忘记。需要将瞄准农户的扶贫方式与区域性发展带动扶贫的方式结合起来。
首先是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按照目前的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到2000年解决6500万遗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固然,通过增加各级政府投入和动员社会扶贫,将会加大扶贫力度。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具有更大的潜力。过去我国扶贫工作中利用不同的资金来源形成互补性的区域性投资努力(如以工代赈资金着眼于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着眼于人力资源的培训,扶贫贷款着眼于生产性项目的扶持等等),被实践证明可以具有更大的扶贫涵盖面。今后在更加关注贫困户的同时,不应放弃这种区域性投资的做法。
其次是保持脱贫的可持续性的要求。人力资本素质差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瞄准农户的扶贫战略下,通过援助资金和物资的投入,尽管可以解决一时的贫困问题,但返贫率常常很高。而只有通过区域性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才可以更好地改进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力资本,提高社区和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脱贫的可持续性。
最后是利用政府、社区组织资源的要求。由于贫困问题常常反映了市场机制的某种缺陷,因而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作也仍然要在相当大程度上依靠政府的职能和社区的组织优势。这种组织资源发挥作用的领域,又主要是以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实现的。例如,计划生育在我国农村扶贫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巩固扶贫成就,计划生育政策就必须坚决执行。而这方面显然不能离开政府和社区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