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培育主导产业振兴农村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7
第9版(理论)
专栏:

培育主导产业振兴农村经济
魏学平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民生活实现小康进而达到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要顺利完成党的这一战略任务,农村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积极探索、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新办法。实践证明: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业,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山东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现在,农民大多实行分散的家庭经营,其生产和经营的手段比较落后,经营规模狭小且盲目性大,专业化水平低下,使农业生产不断出现周期性波动,农民利益受损。二是客观需求与服务滞后的矛盾。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渴望提供科技、信息、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系列化服务,但相应的配套服务跟不上,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培育主导产业。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稳定家庭经营与扩大规模经营的矛盾;同时,有利于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总之,这对于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第二次飞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业产业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更加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其基本内涵是:在农业生产经济活动中,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科教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抓好主导产业。
培育主导产业,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切实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效益优先原则。培育主导产业,必须把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效益好就干什么,并注意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尽快形成优势,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资源优势原则。培育主导产业,既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遵循自然规律,有什么优势就发挥什么优势,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使农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规模经济原则。培育主导产业,要打破小生产观念,以规模经济为导向,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积极推行横向的和纵向的联合,使生产要素在大范围流动,产品在大范围销售,以增强产品在大市场中的竞争力,获取更大的规模效益。同时,对一经确立的主导产业,要大力培育,力求起点高,步伐快,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大跨度。
同时,还必须选择适宜主导产业发展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是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的生产和经营,是发展主导产业的“火车头”。龙头企业经济实力的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主导产业的水平和成效。因此,抓好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产品,培植一个主导产业,可以启动和支撑一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商品基地辐射型。商品基地是主导产业的依托,是保证主导产业产品系列开发和市场占有份额及商品供给批量的现实基础。区域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有利于主导产品的系列开发,是龙头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必须积极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山东陵县将冬季和早春长达五个月闲置的土地等农业资源和生产资料充分利用起来种植蔬菜,建立蔬菜商品基地,从而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1994年全县蔬菜商品基地面积达20万亩,增产蔬菜10万吨,增产粮食1万多吨,共增收2.6亿元。1995年全县蔬菜商品基地面积达30万亩,每个农民增收700元左右。三是服务组织促进型。通过发展农科教一体化的服务经济实体和市场中介组织,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困难,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户收益,尽量减轻各种因素对农民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其真正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联结体,促进主导产业的形成。四是专业市场推动型。专业市场是发展主导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决定着主导产业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必须把建立专业市场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合理布局,搞好“软硬件”建设,真正发挥专业市场对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推动作用。
主导产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与发展的,需要不断接受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调控。从主导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要改革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划、行业界限,发展多种形式的协作与联合,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流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主导产业集结,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因此,政府要正确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克服主导产业发展中的障碍,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