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青春染绿红军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1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

青春染绿红军路
新华社记者 贾永 周志方 本报记者 徐建中
行驶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红军路上,仿佛进入了森林王国:道路两旁,清流潺潺,林涛阵阵,长臂猴、穿山甲、红腹锦鸡等珍奇动物间或闪过……从黎平到镇远、岑巩,将近八百里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如今俨然一道蔚为壮观的绿色风景线。
中央红军于1934年12月14日占领黔东南重镇黎平,取得了入黔后的第一个胜利。
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县城一个李姓商号召开会议,研究红军战略方针。由于周恩来、朱德等人力排非议,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占了上风。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博古、李德等极力坚持的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和建立湘西根据地的原定计划,通过了进军黔川以及在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检阅在反对五次‘围剿’与西征(即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的决定。这是自王明“左”倾路线排斥毛泽东后,党中央在重大决策问题上第一次接受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黎平会议改变了红军前进的方向,使之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实现了长征以来战略方针的首次转变。史称黎平会议和此后在乌江的猴场会议为遵义会议的序幕和前奏。
病榻上的张宗逊将军回忆黎平会议之后的形势时,兴奋异常:“中央红军免遭了进入国民党设在湘西的包围圈的危难,分兵两路挺进黔北,连续攻占了剑河、锦屏、台拱、黄平、瓮安等八九座县城,胜利抵达乌江南岸,把蒋介石的几十万追兵远远地甩在了身后。部队势如破竹、斗志昂扬,长征初期那种被动挨打和低沉消极的气氛一扫而光!”
60多年过去了,然而,对于红军经过时那动人的一幕幕,黎平和黔东南许多地方的老人们,却记忆犹新。德凤镇地西村81岁的侗族老阿婆龙之和谈起红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多好的队伍啊,每天都帮着房东挑水扫院子。有几户乡亲不了解红军,躲到了山里,后来回到家,不但房里的东西一件没少,连圈里的猪也给借宿的红军喂养肥了。”据时任红三军团宣传部长的刘志坚老将军介绍,黔东南是长征中经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红军总政治部在这里专门发出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号召广大指战员都要送一件东西给少数民族同胞作为礼物。红军官兵纷纷拿出自己所留无几的衣服、毛巾等,送给各族兄弟姐妹,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当地许多年轻人纷纷报名参军,长征中的第一批少数民族战士,就是从这里投身革命的。
中央纵队从黎平到剑河途中,遇见一个衣履破碎的苗族老妪和一个赤身蜷缩的小孩倒在路旁。战士们上前询问,方知他们是本地的农家“干人”(穷人)。秋收交租后已无余粮,不得不乞食为生。这天,天气骤寒,妇幼两人粒米未进。毛泽东恰好从路边经过,听了战士们介绍,当即将自己的毛衣脱下,又从行李中取出一条被单,并嘱咐战士们拿出一部分粮食一并送给这一老一小。老妪接过东西,感激万分,连忙拉着小孩磕头致谢。
在锦屏县境内,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当地人传说,是红军当年栽种的。10年前,一位重走长征路的老将军经过这片松林,猛地扑了上去,拥抱着一棵大树,就像拥抱了血洒长征路的战友。老将军含着热泪说:“这样的林子再多一些,该有多好啊!”
就是那个冬季,一场绿化长征路的战役,在黔东南境内展开了。在红军入黔第一县黎平,10万团员和民兵成建制开进红军当年经过的道路两旁的古老荒山,一干就是10个春冬,营造红军林56万亩,仅万亩以上的规模林场就建起了22个。上百里的红军林宛如一条绿色绸缎缠绕在群山之间,给这个全国侗族最集中的县增添了又一道景观。每年来参观黎平会议会址和红军林的人接近10万。
海拔1100多米的亮马坡,曾是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将士们抛洒热血的地方。如今这片热土被一望无际的葱郁所包裹。由县妇联组织青年妇女营造的3.9万亩绿色工程,仿佛一顶巨大的绿色斗篷,把这座昔日的荒山遮盖得严严实实。江泽民同志接见这项工程的领头人、原县妇联副主任杨绘春时,称赞锦屏妇女做了件大好事。
凯里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田清波告诉记者,持续10年的绿化长征路活动,不仅使200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而且带动了整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绿化事业。这个州已连续10年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造林任务,绿化面积达522万亩。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黎平、锦屏、剑河、三穗、台江、施秉、黄平、镇远、岑巩9县已消灭荒山,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37.3%上升到44.9%,木材蓄积量达9700万立方米,黎平成为全省第一林业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