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一个行业带活一个城市——“中国玻璃城”在沙河崛起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0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镇企业大世界

一个行业带活一个城市
——“中国玻璃城”在沙河崛起记事
本报记者陆培法李建兴
近几年,河北省沙河市的再生平板玻璃行业以超常规的速度迅猛发展到108家,128条生产线,年产量达1亿平方米,不仅带活了全市经济,而且以占全国同类产品1/3的规模,成为全国最大的再生玻璃生产和销售集散地,被誉为“中国玻璃城”。
一个行业活了一方经济
沙河市的再生平板玻璃生产最初是1980年从一家镇办玻璃厂起步的。1987年这家企业解体后,1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通市场的“玻璃精英”像种子一样流向全市。有着丰富煤铁等自然资源的沙河市,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战略出发,以人才为依托,在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出台了优惠政策,为玻璃行业加快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一两年间,一批玻璃专业村应运而生,玻璃工业产值达到6.2亿元,产品销到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沙河玻璃业的崛起,推动了相关行业的繁荣。运输业迅速发展,购销运输车辆新增600多台;每年消耗煤炭60万吨,为全市煤产量的1/5,扩大了该市的煤炭销售市场;旅馆、饭店等服务网点增加192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1990年增加一倍以上;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
一个行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玻璃行业在沙河的崛起,使43万沙河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投资观念的变化。原来有了钱存银行的人,现在却千方百计寻找合作伙伴联办玻璃厂。目前该市128条生产线中有90个是股份合作的结晶。
发展观念的变化。丰富的地下资源,为沙河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先天优势,但也形成了“唯资源论”的思维定式。玻璃业的兴起,使沙河人具备了“跳出沙河看沙河”的观念,“既挖地下聚宝盆,又栽地上摇钱树”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而且顺应市场规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几年间,一批支柱产业如煤电、冶金、建材、化工制药、机械制造等在沙河形成,在外地办企业达50多家,其中玻璃业就有26家。
人才观念的变化。由过去单一人才引进变为引进与培养并重。河北远方玻璃集团公司刘远方设百万元教育基金,奖励家乡小学提高教学水平。洪恩玻璃厂厂长赵洪思自办家庭图书室供青年们阅览,还每年开支数万元为职工自学技术、业务报销书报费。巨火集团的气魄更大,与大专院校联合开设中专班,使集团员工的知识水平均达到中专以上。
一个行业带动了“两个转变”
1996年初,已聚积了雄厚实力的“玻璃城”孕育出的一批名牌产品开始出口日本,继而又打入俄罗斯、越南等国。与此同时,港商独资的华晶泰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落户沙河。几年来,沙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脱色技术、浅池改深池技术、窑温自动控制技术等相继投入应用;茶玻、绿玻、蓝玻、镀膜玻璃等新产品不断面世;投资数千万元的格法玻璃生产线、微晶玻璃生产线的投产,更使沙河玻璃产品结构优化,档次提高。
沙河玻璃业实现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的历程,带动了冶金、煤电、医药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的蜕变。年利润达4000万元的河北恒利集团在实施膨胀战略中,跳出自我投资的发展框框,发挥名牌效应,吸纳了8家本市和外地的国有中小型企业,集团实力迅速扩张。沙河市造纸瓷土厂依托独创的专利技术和工艺,引进资金扩大规模,并联合其他25家企业,组成了造纸瓷土集团公司,成为集采、选、加工、销售、科研为一体的造纸瓷土生产基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