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共同托起祖国的明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27
第11版(文学作品)
专栏:

  共同托起祖国的明天
臧小平
这是一群满头白发饱经沧桑已经步入垂暮之年的老人,这是一群分布在祖国各地和海外不同国家、地区的炎黄子孙,这是一群本来可以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但是却仍将那颗炽烈的爱心系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西南联大人!1995年6月20日,当德高望重的北京大学陈岱孙教授,将海内外1200多位西南联大校友捐赠的70万元郑重地交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负责人手中,用于在云南贫困县修建三所“西南联大希望小学”的时候,你可知道,这前前后后发生了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西南联大,这所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从1937年到1946年九年过程中,将她哺育培养出的8000余位莘莘学子,洒向了中华大地,洒向了五洲四海,为祖国的解放和振兴,为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战争年代艰苦环境中铸就的爱国爱民、关注社会、精诚合作、上下齐心的联大精神,也同时在一届届联大师生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也许,正是联大人身上这不灭的精神,促成了这次意义深远的捐建活动。
那是1994年12月20日晚上。严冬之夜,七位联大44级同窗在北京相聚。共同的责任心、共同的忧虑和共同的爱心,勾起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现状堪忧,亟待改善。每年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有100万之众。而他们正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呀!我们人老了,干不了什么大事,但可以从生活费中节省一些钱,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于是,一个在校友中为捐建“西南联大希望小学”而筹款的动议形成了。这七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抱着万一筹不足建一所小学所需的20万元,就撕下老脸沿街托钵化缘的决心,起草了一份联合发起这次活动的倡议书。连这七位老人最初大约都不曾估计到,“为了祖国的未来”这个再朴素不过的初衷,像一根红线,将1000多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校友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第一个带头响应的,是曾在联大执教的陈岱孙教授。这位已届95岁高龄的老人兴奋地说:“这是件好事!‘联大’的号召力太大了,要向海内外发动。这件事一定能够成功!”接着,施嘉炀、赵宗尧、王佐良等著名学者纷纷加盟。1995年1月20日,在“在京发起人第一次会议”上,写出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告校友书”,向海内外发出近4000份。
一个于半个世纪之后重新聚集在“西南联大”旗帜下的奉献活动开始了!短短三个月时间里,信件和汇款如潮水般,从内地,从海外,从世界的许多地方拥向了北京!
一位80多岁的福州校友,每月退休金仅280元。因为校友录上没有他的名字,他并没有接到“告校友书”。但是,当他从其他校友那儿得知这个消息,马上寄来了热情响应的信和50元钱。一位湖南校友,一生坎坷,由于种种原因,安置问题至今没有妥善解决,就是在这自身生活难保的窘境中,他还凑足100元汇来!
一些校友是在病床上接到“告校友书”的,他们迫不及待地嘱咐家人送来捐款。钱钟书先生重病入院,托家人寄来1000元;一位校友在来信中这样表示:“我已成了卧病医院床头与癌症搏斗的老翁了,不胜落叶悲秋之感。但见到陈老带头签名筹款,才觉出我们这一辈还不算老。人虽已离休,心仍系后代;虽一生清贫,仍尽力解囊。邮去300元,愿集腋成裘,愿联大师生风范再现西南高原!”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在倡议书上签名后几天,就不幸去世了,他的夫人强忍悲痛几次打电话询问捐款办法,以实现先生的遗愿!短短几个月中,已有五位校友像王先生一样离去了,但他们将这份无比珍贵的爱心和期望,留在了人间!
本来,这次捐款的范围只限于联大校友,但是,仍有那么几位“顽固分子”破了例:原西南联大工学院院长施嘉炀教授的夫人,非要单独拿出钱来,再献上自己的一份:“我是燕京毕业的,但一直跟着联大住在昆明。你们在云南建希望小学,我也应尽一份力。”她指着墙上挂着的孩子们的照片说:“我所有的孩子都是在昆明出生的呀!”这份心意,能不收下吗?张道一先生夫妇去美国探亲,看到儿媳转去的“告校友书”,他的夫人再三重申:“当时我在‘云大’上学,但联大的民主作风教育了我,我一直称联大是我的第二课堂。请允许我以‘联大之友’的名义,献上一份爱心吧!”这份情,能拒绝吗?还有一位年届83岁的吴壬林老人,虽并非联大人,但当时在联大北区墙外,组建并主持“学生服务处工作”,曾经参加过联大的许多活动。听到捐款的消息,她特意送来300元。捐献小组的校友们满怀敬意地收下了这位“编外联大人”的心意!
身在香港的校友们很快汇来了巨额港币,他们热切地希望用这笔钱建一所“西南联大(香港校友)希望小学”!美国旧金山的陈国强校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上把告校友书复印了许多份,分发给相识的联大人,并热心地把该地区80多位同学的姓名、地址,抄写得整整齐齐,寄给捐献小组。又是他,主动将身边校友们的捐款收齐,一并汇回了祖国。他还先后两次捐款,尽心尽力地支持了这次活动!
信寄来了,捐款汇来了,老校友们对祖国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关心,纷纷为即将建立的希望小学出谋划策:我们不但要解决一些儿童的失学问题,还要使孩子们从小学开始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
本来,1995年6月20日,当陈岱孙教授将这笔准备在云南保山地区昌宁县、思茅地区景东县和文山州文山县修建三所“西南联大希望小学”的70万元、1200多位校友的重托,交到中国青基会负责人手中的时候,这次捐建活动已经宣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然而,谁又会料到,当中外新闻媒介将这个消息传播开来后,一个新的热潮又掀起了。
1996年元旦刚过,美国加州曾荣森、刘慕仁夫妇,寄来了一封深情的信:“读了来信和寄来的材料,我们决定再捐赠2.5万美元,在云南设置一所小学。并不是我们很富有,我们的积蓄全仗在此当工程师积存而来。想想国内的孩子们,拿出一部分来也是应该的!”这对可敬的爱国老人,在整个活动中先后三次捐款近3万美元!后来,当他们得知云南丽江遭受地震灾害,又立即汇来1000美元,请捐献小组转交云南灾区作赈灾之用。这是一份多么厚重的心意和深情呵!现在,他们捐建的这第四所“西南联大希望小学”,已经在云南省路南县圭山乡破土动工了!
联大44级生物系杜继彦,毕业时与华侨校友白纯瑜结婚后,即赴马来西亚定居,几十年来与祖国断了联系。接到“告校友书”,她激动得夜不能眠,马上寄回3000元作为夫妇二人的捐献。她曾对身边的亲人愧疚地说过:“祖国生我养我教育我,一毕业我就离开她,一天也没有为她服务,我心中有愧呀!今后,我还要向祖国捐款!”谁知,几天以后,她因突发心脏病而永远离去了。她丈夫白纯瑜念念不忘亡妻的遗愿,毅然不顾久病之躯,于今年9月来到北京,郑重地捧出1万元人民币:“这是杜继彦的私人积蓄,我亲自交给你们,了却她生前回报祖国之恩的心愿。请以她的名字捐献!”在场的校友们都流下了热泪!
这是一个诞生于严寒冬夜但是却充满了光明、温暖和希望的行动,中国老一代优秀知识分子,再一次向祖国敞开了赤子般的情怀。在整个活动历经的一年零四个月时间中,1463位西南联大校友共捐款106.44万元,建立“西南联大希望小学”四所,购置33套“希望书库”,并用12万元设立了“西南联大春蕾助学基金”和“西南联大奖励基金”,用于救助失学女童和奖励优秀的师生。它不仅牵动了国内各地,而且遍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台湾等众多国家与地区。而其中感人的故事,又何止百件、千件!
也许,这些已经在人生之旅中跋涉了大半生的老人们,不能从始至终地目睹一批批贫困的孩子们,在“西南联大希望小学”健康成长的全过程;不能亲耳聆听这些天真童稚的孩子们发自内心深处的表示感谢的话语,但是,他们却将那样深湛的挚爱和温暖,送进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这爱,像和煦的阳光,将照亮多少失学儿童成长的路!1400多位西南联大校友炽热的爱心,催开了祖国鲜艳的花朵,1400多双如林的臂膀,将共同托举起一轮明天的太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