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激活一潭止水——文化部直属院团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激活一潭止水
——文化部直属院团改革纪实
杜英姿 王洪波 邵一峿
编者按:改革是一场革命,精神生产领域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部直属院团改革成果值得重视。尽管还只是一个开头,但其意义深远,它给艺术领域乃至整个精神生产领域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启示。
9月6日晚,在原中央乐团基础上易名组建的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世纪剧院举办了首场音乐会,江泽民、丁关根、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
这是中国交响乐团按新机制重组后的首次亮相。面对焕然一新的乐团,面对她奏响的辉煌乐章,年逾八旬的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泪眼模糊:“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是中国交响乐团新的一页。
这是文化部直属院团改革这部交响巨制中激动人心的篇章……
还历史一个公正 给未来树一个公正
今年2月以来,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进行的布局结构调整和用人制度改革,至此已基本告一段落。这场涉及5000多人切身利益的变革由于是在拥有众多知名演员的国家级院团进行,更加引起文艺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最高规格的10个艺术院团从此不再给任何人留有终身席位。对此,有人困惑,有人叹息,更多的人则为之兴奋。
这场改革,牵涉面之广、涉及因素之多、政策性之强,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说,这个过程进展得如此平稳,没有发生爆炸性事件,本身就是爆炸性新闻。
我国艺术表演团体试行聘任制已有10年之久,但由于各种原因,多数都流于形式。这次却是要动真格的。由文化部组织的中直院团艺术专业人员应聘资格考评委员会,对各院团专业人员进行统一的考评,这还是头一遭。尽管有人怀疑艺术领域的考试标准有无绝对的权威,是否完全公平,但它毕竟是把艺术的标准放在了应有的位置,因而得到了绝大多数演员的支持。文化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中国歌剧舞剧院一位舞蹈演员,在应聘资格考试中不慎拉断了脚筋,他在手术后尚未痊愈的情况下来到部里,没有提什么困难和要求,而是送来了一封信表达心愿: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五六年没有剧目排练,没有演出,是最大的痛苦。虽然我受伤了,但内心是平静的,因为改革是一件好事,使我们有戏排、有戏演了,这是我们当演员的多年盼望的一件事。
在应聘资格考评的基础上,各院团按新机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岗位设定,依照双向选择的原则,陆续完成了岗位聘任。与之相配套,文化部文化艺术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分别吸纳1450人和120人。稍稍出人意料的是,人员分流的过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困难。进入两个中心的人依然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公费医疗、住房、退休养老保障等福利待遇。其中,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又是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并行的,进入中心的前三年,如一时找不到工作,由中心根据有关规定发给待业保障金和培训金,有了新的工作以后则须逐月向中心交纳养老保障金,退休后可正常享受退休人员待遇。一部分另有他长的未聘人员甚至是开着小车、手持无线电话前来中心报到的,并且一次性地交纳了从离岗之日起直到退休时的养老保障金。这次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未聘人员离开院团,切实减轻了院团的压力与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部直属院团布局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与考评聘任同步进行的。依照艺术风格样式,并充分考虑了历史沿革情况,采取合并与重组相结合的方法将原有的13个院团调整为现在的10个。它们分别是:在中央乐团基础上组建的中国交响乐团;在中央歌剧院与中央芭蕾舞团基础上组建的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在中央歌舞团与中国轻音乐团基础上组建的中国歌舞团;以及保留建制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民族乐团、东方歌舞团、中国京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这有利于集中艺术优势,提高投资效益,为最终完成新的国家艺术院团组合,适应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还历史一个公正,给未来树一个公正。苏贞,一位年仅23岁、今年刚刚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坐到了中国交响乐团中提琴副首席的位置上。中国京剧院的黄炳强,既非世家又长期无演出机会,这次考评中他脱颖而出。一旦竞争局面形成,又有制度保证,就有可能使在职的艺术家们重振精神,发掘他们最大潜力;也使后起之秀看到前途和希望。
生存还是消亡
一个农民把他的良田撂荒,一定会被骂作败家子。改革前被称为“国家队”的文化部直属院团很少演出甚至害怕演出,也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改革前13个中直院团每年才演出200多场,平均每个团才演十几场!与此相联系的几乎不考虑演出活动的经济效益,过分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在这种情况下,演出活动不是出于进行艺术实践、服务社会的内在需要,而变成了一种“任务”或负担。国家投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排演的剧目,有的仅演出几场便束之高阁,许多耗费巨资制作的服装道具成为“一次性”的东西。加之中直院团机构膨胀,从1988年到1993年,总人数从4290人激增为5057人,相当于每两年半增加一个院团,国家有限的投资被抛入无底洞。许多演员几年、十几年没有演出机会,艺术青春白白流逝。不仅国家剧院团的导向、代表、示范作用无从发挥,连自身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说起来,改革开放之初,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了减团减人、承包经营等阶段。党的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艺术表演团体活力”。有关领导同志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艺术表演团体的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深化改革。”
要攻克中直院团改革这个堡垒,就必须跨越众多前人没有逾越的屏障。文化部党组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难而进的决心,于1993年10月拉开了这场改革的序幕。
用演出激励人心,在演出中扶植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改革的第一步——改革国家与院团的关系,将艺术生产前的不可控投入,变为生产后的可控投入,演出补贴制的实施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说来好笑,当时的中国歌剧舞剧院有四个品种的演出形式,分配给他们100场的演出任务,给95万元的演出补贴,他们竟然犹豫不决。就像古代一个笑话所讲,一个人只知道去啃他脖子前面的饼,后面的连转一下都犯懒。
实行演出补贴制的一年之内,中直院团演出1196场,比改革前增加了近5倍,演出直接环节的收支也由多年来的全面亏损,转为盈利近300万元,初步扭转了过去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僵死局面,走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各院团由“要我演”转变为“我要演”。
面对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文化部党组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改革要深化,决不能停留,否则膨胀的人员、滞后的机制会重新吞噬已有成果。为此,文化部首次实行了院团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并通过考核、考试和签约的形式将其落到实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文化部于今年初将历时一年半、七易其稿、几经讨论的《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布局结构调整及考评聘任的总体方案》以及相关的八个配套文件印发出台,为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奏响了希望的乐章。
道是无情却有情
中直院团的一潭死水终于激活了。朗朗歌声、悠悠琴韵、翩翩舞姿,驱散了排练场日久的封尘和琴房里郁结的寂寞,把生机和活力洒满院团的每一个角落。
竞争是无情的,然而新机制焕发出人们久违的热忱和激情。围绕艺术生产做好院团工作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这次改革龙头的中国交响乐团实行了艺术总监制,由艺术总监对艺术生产负全责。艺术总监陈佐湟取东西方之长设定该团作为国家级职业交响乐团的发展方向。从9月6日的首场音乐会开始率先推出了第一个跨年度的音乐季,并以此作为该团艺术生产的主体工程。第一个音乐季安排了四十多套音乐会,包括以经典作品为主的交响音乐会系列、免费为青少年服务的普及音乐会系列、室内乐队音乐会系列以及由该团首创的亚洲音乐家音乐会系列。音乐季中所有音乐会的演出、地点以及有哪些指挥家或独奏家与乐团合作及至绝大部分音乐会的曲目都已提前排定。管理规范、分配档次拉开的新机制吸引了海内外219名乐手投考91个席位,北京交响乐团大提琴原首席许玉莲为了进入她梦寐以求的最高乐府,宁愿放弃原来的席位,与另外两位同事舍弃住房等已有的一切,辞职进入中国交响乐团。首场演出显示了重组后的中国交响乐团的巨大潜力。
改革前后变化最大的要属中国歌剧舞剧院。长期以来,它已近乎销声匿迹。演出没有,大院成了杂院,曾排练过《东方红》史诗的场地上坑坑洼洼,排练镜锈迹斑斑。随着这次普遍实行的院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行政管理大大加强,大院清除掉二十多车垃圾,昔日脏乱差、人称“没有主权”的单位今日整旧如新。排练场把杆不够用了,演出抓创意质量不断提高,演出合同接踵而至。号称“十大腕”的中青年演员也主动要求上课学习提高业务,大家为最终形成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演出风格齐心共进。
三年分两步走的改革,理顺了国家和院团以及院团与演职员的关系,为“建立科学合理的布局结构、建立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的长期改革目标的实现开了个好头。尽管这一过程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给艺术从业人员带来的冲击和思想观念的震撼是空前的,人才竞争、流动的机制初步形成,为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同时,也为全国的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