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大兴安岭昔日焦土披翠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大兴安岭昔日焦土披翠色
本报记者 王学孝
人们忘不了,1987年夏季大兴安岭遭受的那场特大森林火灾。
大火肆虐,火舌席卷漠河至塔河森林带,数小时之内,大兴安岭北坡百里莽原尽陷火海。5万军民经过28个昼夜的奋力拼搏,终将火魔降服。然而,留下的却是近百公里长、20公里宽的一条焦土带,3700余万立方米林木化作灰烬,数十万间房舍被夷为平地……
九年过去了,遭受严重破坏的森林资源,是否得到恢复和更新?带着世人的关注,记者来到当年的火烧迹地。
我们乘车沿塔河驰骋,越过呼玛河,一直穿行在蓊郁苍茫的原始森林中。车过瓦拉干林场,同行的林管局同志提醒我,已开始进入火烧迹地了。放眼望去,青翠欲滴的幼松林,覆盖山岭谷坡,低者过膝,高者三四米,迎着朝阳,生机勃勃。新植幼林与郁郁苍苍的原始林相依相连,嫩绿与苍郁相伴,勃发与苍劲竞存。在满目青翠中偶尔有枯干鹤立,那是漏伐的火烧木,它可以为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资源的迅速恢复更新作证。
我们沿火烧迹地行至前哨林场,这里是最早着火地区之一,烧得最厉害,损失最惨重,伐后残留的黑黝黝的火烧木楂子,现在已被新植幼林掩盖。我们下车钻进针叶幼林,犹如钻进氧气舱,清新松香惹人醉,松涛飒飒淹没人,彼时间只能靠喊声相呼应。据西林吉林业局的同志介绍,这一连片葱绿幼林大约20万亩,是早期人工栽植,仅七八年时间,已长得如此繁茂。
素有我国北极村之称的漠河县政府所在地西林镇,当年被大火全部吞没,灾后西林镇从废墟焦土上重新崛起。宽宽的马路中镶嵌着玲珑的街心花坛,两旁绿树成荫,楼房鳞次栉比,居民住室是清一色的砖瓦房。火灾后,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三个月内50万平方米的房舍拔地而起,7000多户灾民全部搬进永久性住宅,添置了日用品和家具,每户还补助1000元生活费。一位退休工人搬进新居时贴了一副对联:“迁进新居感谢党,房阁落成百匠工”。横批:“永远不忘”。
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同时,灾区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昔日的焦土重新披上了绿装。在短短九年时间里,提前全面完成了恢复更新火烧迹地森林资源第一期规划任务。我国林业权威部门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和地面现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联合对火烧区森林资源恢复更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普查,结果表明,达到恢复和更新标准的林地总面积为96万公顷,占烧毁林地面积的92%,成活率在90%以上。
大兴安岭,到处激荡着生命的原绿,大兴安岭,依然是生机勃勃!(附图片)
右图:1987年火烧迹地。亦民摄
下图:火烧迹地新植幼松林。王学孝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