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欧盟多语制的困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欧盟多语制的困惑
马小宁
今年3月底在意大利都灵开幕、会期长达一年的欧盟政府间会议,被称为“马约之子”,标志着《马约》后续行动的开始。这次马拉松式会议的目的是讨论欧盟机构改革,自然涉及许多敏感的领域,其中就包括困扰欧盟多年的多语制问题。
所谓多语制是指所有成员国的语言都是欧盟的正式工作用语,大到内部文件、个人发言,小到宣传材料、指南告示,都必须被译为各成员国语言。这一多语制被奉为体现欧洲联合的自愿性和平等性的民主原则之一。但欧盟在近40年里四度扩大,工作语言已从最初的4种增到11种,语言组合则达110种。这使多语制在技术上将面临新的挑战。
据最近在巴黎出版的《欧洲》杂志报道,欧盟拥有一支2000余人的翻译大军,但译员们仍感到不胜负荷。原因是欧盟为了保证多语制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规定其所有译员必须至少掌握三种外语。如果说这一措施成功地满足了欧盟前三次扩大产生的语言需求,那么,在欧盟第四次扩大后,以及中东欧国家入盟前景明朗的情况下,翻译大军再一次变得捉襟见肘了。
正常情况下每增加一种语言需新雇200名译员。去年初,北欧的瑞典、芬兰成为欧盟正式成员国,但翻译部门迄今只找到14名可以进行芬兰语和其他语种组合的译员,瑞典语译员也寥寥。由于供需严重失衡,在欧盟有关机构的会议上,常常不得不借助第三种语言间接翻译,结果错误乃至笑话频出。鉴于欧盟第五次扩大的方针已定,欧盟翻译部未雨绸缪,已开始在全欧范围内物色翻译人材。可以想见,从事南北欧语种互译的译员尚且如此难觅,由于长期的政治阻隔,要找到能进行东欧诸语种与欧盟现有语种互译的译员更是难上加难。正如欧盟翻译部负责人巴里·威尔逊所说,如果不从根本上简化翻译服务,欧盟的又一次扩大对翻译部门来说无异于一场“恶梦”。
欧盟许多成员国已提出各种修定工作语言的建议,但由于在标准问题上歧见甚深,至今无所作为。这些建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法德为首的大国,主张以法德英意西五种语言作为工作用语。此举遭到该五种语言以外国家的反对。二是“要么全部、要么一种”的观点,认为以大国语言作工作用语意味着对弱小成员国的歧视,最平等的办法是把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语言的英语作为欧盟的首选语。这一建议自然不会得到素以法语为荣的法国和欧洲头号巨人德国的赞同。法国的欧洲议会议员尼科尔·瑞利公开表示,他“无法接受——甚至不能想象——一个不能说法语的欧盟”。三是维持现有的11种语言不再增加,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即将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歧视,使他们还未“回归欧洲”,就已成为语言上的“二等公民”。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欧盟内部多语制的困境和分歧,虽然反映的是各成员国在语言交流的便利和维护本国语言平等地位二者之间的矛盾,但实际上折射出了欧洲民族国家联合中的一种矛盾心态:既要乘上欧洲一体化的列车,又要在涉及国家主权、价值取向和文化等敏感问题上激烈地讨价还价。由此也可见欧洲统一进程的艰难和复杂。但势易时移,变法宜矣,处于世纪之交的欧盟要深化和扩大,就需要找到统一性和民族性兼顾的语言体制,这也许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需要有关国家作出必要的妥协和让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