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岁月不泯红嫂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

岁月不泯红嫂情
新华社记者贾永周志方本报记者陈晓钟
许是上了岁数的缘故,105岁的黄腾法老妈妈对现在的事记得多少有些马虎,但对60年前长征前后的历历往事,却记得清清楚楚。
“那时候年轻啊,抬担架、做军鞋、打稻子、送公粮,样样都干。也怪了,总不感到累。”黄腾法所在的兴国,是毛泽东表扬过的苏区模范县。23万人口中,有8万人参加了红军。广大妇女不但踊跃送子送郎当红军,而且积极支前拥军。
“第三次反‘围剿’,毛主席领导打了一个个胜仗,整个中央苏区都乐啊,姐妹们组成支前队,把平时舍不得吃的蛋啊、油啊,直往前线送……”
让黄腾法柔肠寸断的是广昌战役,当侦察员的丈夫邓元兰牺牲。那次战役发生在1934年4月,是中央红军遭受的最惨重打击。彭德怀的第三军团首当其冲,派去守卫“永久性”碉堡群的一营人马全部牺牲。这个碉堡群是根据洋顾问李德的命令修筑的,国民党飞机大炮的轰击把阵地夷平,而红军既无大炮更无飞机。事后,彭德怀与李德发生了激烈争吵。他说,多亏红军战士觉悟高,否则“第一、三军团早就全军覆灭了”。他用湖南话骂李德“崽卖爷田不心痛”。
黄腾法自然不知道有个叫李德的洋顾问在瞎指挥,更不知道曾在他们家乡做过调查,曾对兴国人民大加赞扬的毛泽东,此时早已没有了军事指挥权。她所看到和听到的只是:根据地一天天在缩小、伤员一天天在增多。
像苏区的许多红嫂一样,黄腾法掩埋了丈夫,擦干眼泪,又把儿子送上了前线。那一年,儿子邓振德刚满16岁。继承父志的邓振德在红三军团六师做了侦察员。长征时,振德本想回趟家与母亲道个别。谁料,队伍撤得太匆忙。事后他才知道,母亲和大妈大婶们那段时间每天都站在村头的小河边眺望。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和战马嘶鸣,不知惊落了亲人们多少眼泪。
不知有多少个夜晚,黄腾法守望孤灯怀念丈夫,惦念儿子。一天拂晓,刚刚入睡的她被一阵急促的叩门声惊醒,从门缝中一看,一个衣着褴褛的人站在月光下。仔细瞧瞧,竟是儿子。她赶紧把门开开,母子俩未曾开口,却已潸然泪下。儿子是长征途中负伤掉队一路要着饭回来的。子弹从他大腿根部穿过,因伤重致残。
日盼夜想的母子俩没有时间坐下来互诉思念之苦。母亲塞给儿子一身衣裳,让他赶快出去躲一躲——红军长征后,苏区又笼罩在白色恐怖下。仅兴国一个县,从1934年冬到1935年春,就有2142人被杀、3908人被捕、3410人外逃,16461间房屋被焚。
就这样躲躲藏藏熬到了解放,母子俩凭力气干活过日子,从不要村上照顾。邓振德老人说:“母亲年轻时常说,闹革命求翻身是大家自己的事,我也常用这道理教育孩子们。再说,我们这地方差不多家家是烈属、红属,哪家也不愿给政府添麻烦。老区人总得有老区的觉悟嘛!”
黄腾法是兴国健在的年龄最长的烈士妻子,家乡人尊称她红嫂。在昔日中央苏区——赣闽革命根据地,这样的红嫂目前仍有几百名。仅是瑞金市郊的叶坪光荣院,就住着20多位红嫂,她们中的大多数直到今天还不知道丈夫那熟悉的身影到底消失在雪山上还是草地里。每一位“红嫂”都有一段让人落泪的故事,都有一段令人崇敬的经历。
游击队指导员钟带发把新婚丈夫送上长征路不久,就被国民党抓进了牛栏。后来,村里的人把她保了出来,年轻的丈夫却再也没有回来。她和丈夫没有孩子,却把所有的孩子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年轻时,她和男劳力一样下田,年岁大了,便帮着左邻右舍照料孩子。直到前几年,乡里的人好说歹说才把她动员进了光荣院。但82岁的钟带发说啥也闲不下来,经常转悠到附近的学校,给孩子们讲红军的故事。
我们来到叶坪时,正值雨日。102岁的红嫂陈发姑挎上篮子,蹒跚来到红军烈士纪念塔,燃上一束香,鞠了三个躬,又唱起了老人们几乎天天都唱的《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丽,(介支个)缠绵绵……
就像红嫂们永远不忘生命中那段火红的岁月一样,祖国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可敬的红嫂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