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点草成“金”——记福建农大高级农艺师林占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3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星火”十年铸丰碑(四)

点草成“金”
——记福建农大高级农艺师林占熺
本报记者蒋建科
草,遍地都有。但在林占熺的眼中,这些普普通通的草却都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不竭“财源”。十多年来,这位福建农大菌草室主任、高级农艺师在世界上首次用29种草做原料栽培成功34种食用菌,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那是1985年的一天,林占熺出差来到闽西的一个贫困山村。“叔叔,给我点番薯干吃吧。”一位瘦骨嶙峋的小男孩扯住他的衣襟乞求着。农民出身的他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山村摆脱贫困和饥饿呢?”他抬起头,望着漫山遍野的野草,不禁怦然心动:60年代用芒箕叶和面粉搅拌在一起做烙饼吃的情景闪现在他脑海中。“对了,就在草上下功夫吧!”
缺资金,缺设备,没有资料可查,也无经验可供借鉴。他搭进了自己的生活费,还欠下了7000多元。这对当时月工资只有40多元的他来说,的确是一笔沉重的债务。林占熺顾不上这些,一门心思扑在实验上。他选用野草配成76个不同食用菌培养基配方,试验用香菇、盾形木耳等40个不同菌种交叉接种。数百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他和助手像守护着即将分娩的孕妇,陪伴着一捆捆野草,盼望着奇迹的出现。
1986年10月,一个平常的日子。林占熺正要走进实验室,他的助手兴高采烈地冲了出来,“林老师,出菇了,真的出菇了!”林占熺飞奔进去,只见三三两两的小香菇点缀在一捆捆野草上,他惊喜万分,热泪不禁夺眶而出。
美国、日本等国纷纷要出高价购买菌草技术,高薪聘请他出国办菌草研究所。但是,林占熺忘不掉那个向他讨番薯干的小男孩儿瘦弱的身影。“几十万美元,只能富我一个人,教会农民用草栽培食用菌,富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我选择后者。”这就是林占熺的决心!
令林占熺振奋的是,菌草技术被列为国家重点星火计划项目,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和我国外经贸部列为“南南合作”优先项目。为了推广技术,他常常是白天在农大讲课,晚上乘夜车去乡下,走村串户,打着手电筒看菇棚,手把手教农民种菇。几年下来,他跑遍了5县7乡的100多个自然村。1989年10月28日,林占熺前往尤溪县时不幸翻车,摔断了两根肋骨,在医院住了仅4天,他便央求医生让他出了院,继续从事菌草技术推广工作。他还坚持编写了近30万字的研究论文和培训教材,为全国24个省培训乡村星火带头人及菇农20多万人。
菌草技术改变了我国800多年来用木材种菇的习惯,极大地节约了木材,保护了森林和生态环境。这项技术甚至把传统畜牧业都无法利用的一些草(如芒箕等)转化成人类可以食用的蛋白,其效益为牛奶的20倍。一亩地按产鲜草1.5—2万公斤算,至少可收干草0.5万公斤,0.5万公斤干草能转化成0.5万公斤香菇或0.75万公斤木耳,其收益远远超过种粮食。据福建省统计,此项技术增加就业49.7万人,农民纯收入增加18亿元,共增加产值22.46亿元。
十多年来,菌草技术先后获得了12次国际、国内大奖,并获3项专利权,林占熺去年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被农民誉为“财神爷”。可是,凡到过他家的人都会发现:窄小的门厅,油漆斑驳的地板,70年代的家具,咿呀咿呀作响的木沙发,转起来吱吱嘎嘎发响的电风扇……面对这一切,林占熺乐呵呵地说:“这叫‘后天下之富而富’。”一个更加宏伟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诞生:“九五”期间,在闽西和秦巴山区、京津地区建设几条大的菌草产业带,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减轻北京风沙危害作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