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记新编《杨匏安文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12-28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遗产
——记新编《杨匏安文集》
李坚
今年11月6日是杨匏安烈士诞辰100周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56万字的新编《杨匏安文集》,收录了业经发现的烈士全部著译,它是中华民族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是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革命史和党史的重要文献。
杨匏安同志是五四运动中介绍西方思潮卓有建树的新文化尖兵、华南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在大革命时期,他从事国共合作的组织工作,卓著劳勋;在十年内战的白色恐怖下,他面对屠刀,表现了革命者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崇高气节。他一生勤勤恳恳,为官清廉,分毫不苟,为人民公仆树立了一代风范。
由于历史文物的散佚和湮没,长期以来,我国文史学界不知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杨匏安其人,更遑论他的业绩。出版文献只有萧三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收入杨匏安于1931年在上海国民党龙华警备司令部被害前留下的一首绝笔诗和许涤新编著的《百年心声》,记述了抗战后期,周恩来在重庆,常以杨匏安的这首诗和“为官清廉”勉励同志,坚持革命气节。
杨匏安在五四时期的大量佚文,是1964年从偶然购到一捆旧报中发现的,经过一年多的考证,我才弄清楚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长文的“匏厂”,即杨匏安烈士,从而促使我草成《一九一九年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和《杨匏安传略》初稿,由此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杨匏安烈士遗文的辑佚和出版才得以实现。

杨匏安(1896—1931)广东省中山县南屏乡(今属珠海市)人,早年东渡日本半工半读,于1916年回国,1918年任时敏中学教员兼《广东中华新报》记者,开始在该报发表文言体散文、诗词和小说,抒发对旧社会的不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至同年底,他在《广东中华新报》“通俗大学校”栏,先后发表数万字的《青年心理学》、《美学拾零》。从同年7月12日起,他又以《世界学说》为总题,发表40多篇介绍西方各种流派的哲学、社会学说。其中,《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由同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连载19次,与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下半篇差不多同时问世,不失同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传播的杰作。文章开头说:“自马克思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其光辉。……由发表《共产党宣言》书之1848年,至刊行《资本论》第一卷之1867年,此20年间,马克思主义之潮流达于最高,其学说于此时大成。”文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结尾断言:“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塞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
杨匏安于1921年春夏间,由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2月,他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青年周刊》撰写创刊《宣言》。文中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除了注重劳工运动外,尤其注重的是农民运动。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出自农民的汗血。《宣言》号召中国军人学习俄国赤军的榜样“赶快和我们携手,从事阶级的斗争”。
1922年10月,杨匏安又在《珠江评论》发表《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一文,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的战略应不应该与资产阶级合作和缩短民治主义阶段的问题作了探索。凡此都表明他作为党的早期理论家的卓越才能。

1922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基础与国民党合作后,派出谭平山、杨匏安为中共驻国民党的党团书记,以统一出席国民党会议党团员的思想和行动。同年10月,杨匏安参与了国民党广州市党部的改组试点工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谭平山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杨匏安为组织部秘书(相当于副部长)。谭平山出席共产国际会议数月,即由杨代理组织部长职务。1925年底,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正式成立,杨匏安又当选兼任广东省常委和省组织部长。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国民政府统一了广东。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在杨匏安等主持下,委派东征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东江各属党务组织主任,并先后建立潮梅、南路、惠属、琼崖四路特别委员会,委派彭湃、邓颖超、潘兆銮、萧隽英等为各路特别委员,使广东国民党改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1926年1月,国民党召开“二大”,杨匏安与谭平山、林伯渠三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共同组成国民党中央秘书处,处理全国日常党务。当选国民党中委和候补中委的,有李大钊、吴玉章、恽代英和毛泽东、邓颖超等人。这时,杨匏安仍兼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和广东省常委、组织部长等职务,是国民党组织部门中兼职最多的一人。国民党党员人数也由“一大”时的数万人,迅速发展到50万人。党员社会成份,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人和学生,从而改变了国民党过去以华侨为支柱的社会基础。这一重大成就是与广大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的努力分不开的。其中,杨匏安为此贡献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心血。

1926年,正当革命迅猛发展之际,蒋介石突然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强迫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随又于同年5月5日提出“党务整理案”,限制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职务。由于共产国际和中共领导人对蒋介石采取妥协退让政策,谭平山、杨匏安被迫辞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职务。
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于1926年底迁都武汉,广东政局也发生了变化。1927年初,新右派用圈定办法改组国民党广东省党部,解除了杨匏安的组织部长职务。同年4月,杨匏安与刚回国的谭平山及国际代表罗易一起离开广州到达武汉,积极参与武汉国民政府反对蒋介石独裁的斗争,并于4月底5月初,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一说中央监察委员)。同年4月至7月,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公开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杨匏安参加了中共中央的八七紧急会议后,南返广州,协助接应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和做张发奎第四军的统战工作。同年11月,中共中央犯“左”倾错误的领导人采取惩办主义,处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大批同志,杨匏安也被撤销中央监察委员职务,受到留党察看处分,其原因是涉嫌与谭平山组织第三党。为了澄清是非,1928年2月,杨匏安在党刊《布尔塞维克》发表《所谓第三党》,文中表白了传闻的无稽,高度体现了他受到错误处分,仍然对党忠贞不渝的崇高革命气节,并对谭平山组织第三党的错误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批评,既以理服人,又与人为善,不像犯“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那样,把他们当作敌人看待。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杨匏安经组织安排,赴新加坡、吉隆坡等地从事党的工作,他曾寄回两首诗给上海的堂妹夫,其中一首题为《寄小梅》,诗云:“去国六千里,心随云水长。逃生来绝域,问禁入危邦。归意能无动?公忠不可忘。相思凭梦寄,月色满桄榔。”
在“逃生来绝域”之际,身受错误处分的杨匏安,仍念念于“公忠不可忘”,充分表现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杨匏安从小就受到母亲不食嗟来之食的熏陶,更从岳飞、文天祥的诗词和故事中受到民族气节的教育。他早年的诗词就有:“单襦皂帽萧条甚,老却天涯管幼安”,以及“借助清霜坚傲骨,旧种黄花尚有无”之句。他以东汉末年鄙夷富贵荣华,不愿为官的管宁(幼安)自居,并以秋菊冬梅斗霜傲雪的精神勉励自己。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参与党中央的报刊出版工作。他参考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和中山大学的讲义,编译成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署名王纯一,由上海南强书店出版。这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写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它叙述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兴起,经资产阶级革命到帝国主义时代和第三国际的成立,是当时国内学习西洋史和国际共运史极为难得的好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至1936年5月,再版5次。
1930年,杨匏安调任中共中央农委兼农民部副部长。为了借鉴西方和苏联的经验,他翻译了拉比杜斯的《地租论》,并选译了列宁有关的论著,作为附录。
杨匏安短暂的一生,共坐过四次牢,第一次是教小学的时候,因揭发校长贪污,被反诬入狱;第二次是与邓中夏赴香港发动省港大罢工,被英国殖民政府逮捕;第三次是上海党中央的印刷机关遭敌人破坏,杨匏安不幸涉嫌被捕,经周恩来等营救出狱;第四次是1931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罗绮园因私生活失检,被叛徒告密,累及杨匏安等16人被捕。在就义前夕,他写下绝笔诗《示狱友》,劝勉罗绮园等坚持革命气节。诗云:“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1931年8月,杨匏安遇害于上海国民党龙华警备司令部,时年35岁。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不朽的诗文是中华民族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将永远留传在中国人民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