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念“牛经”发“牛财”——关于山西省和顺县发展养牛业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3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念“牛经”发“牛财”
——关于山西省和顺县发展养牛业的报告
□刘志强乔素萍卢汉章
和顺县是山西省的一个贫困县。近年来,该县把畜牧业作为振兴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支柱产业,以“小农户、大规模”为主的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养殖格局正在形成。目前,全县(15个乡镇)已有养牛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51个,年饲养量达6万多头,存栏4.54万头,出栏1.48万头,商品率达32.6%,户均养牛1.7头,畜牧业产值2014.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3%。广大农民靠养牛脱了贫,致了富。
从1.5万元贷款到10万元资产
发展畜牧业,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和顺县横岭镇调畅村“养牛状元”郝清泉说:“过去一家一户养上两头牛,主要是耕地用,我半辈子在这块黄土地上辛苦,也没能甩掉一个‘穷’字。”1992年初,这个农家汉子,看准了当地宽广的牧坡和丰富的水草资源,大胆贷款1.5万元购回七头牛,买了一台切草机,盖起了牛舍。三年来,他通过精心饲喂,定期进行疫病防治,科学管理,滚动发展,使黄牛的年饲养量达到45头,年出栏15头,年纯收入2.4万元。现在他的存栏牛有30头,加上三轮车、铡草机、饲料粉碎机,拥有固定资产10万元。
从一头老母牛到23头西杂改良牛
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每一个勤劳而朴实的农民。年过花甲的松烟镇白仁村范来周老汉,看着一户户乡亲富起来,他面对大山责问自己,咱也有一双勤劳的手,为什么不能快富?范老汉把多年积蓄的500元钱拿出来买了一头老母牛回家饲养,此时是1985年。
11年——4000个日日夜夜,他每天备足饲草,精心喂养。通过优良配种,这头老母牛一年一胎,现在范老汉家已有23头西门塔尔改良牛,实现了他的小康梦。
从普通农民到“贩牛大王”
随着老百姓对养牛致富认识的提高,长期沿用的以圈存数多少衡量畜牧业是否发展的旧观念在迅速改变,畜群周转速度在加快。被当地人誉为“贩牛大王”的青城镇青城村路乃庆,充分利用当地交通便利、流通量大的优势,从1984年开始参与流通,常年搞牲畜交易,走上了致富路。
开始他凭眼力协助县外贸公司选牛、收牛、买牛,年获取报酬500多元,此时的他只是一个畜牧流通中的“中间人”。他在参与流通中尝到了甜头,从1990年起开始自己贩牛,凭经验沟通了外运远销的渠道,使和顺肉牛的销售由山西跨入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等省市。他以每年收购800多头牛的数量取得获利2万余元的效益。他认为只有更多的人来参与流通搞交易,信息才能把准,收购才能高效。在他的支持和带动下,全镇形成了一支有200多户参与、以交易大牲畜为主的流通队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