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贝鲁特还没喘过气来——黎巴嫩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4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贝鲁特还没喘过气来
——黎巴嫩纪行之一
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
从开罗乘飞机到贝鲁特,只需一小时左右。
登机前,我结识了做铝合金门窗生意的哈桑·巴兹。巴兹是一位德鲁兹人,家住贝鲁特以南的舒夫山区。德鲁兹人相信“轮回”,好人死后转世为婴儿,有人认为将到中国投胎,所以,他们对中国人很友善。初次见面,巴兹就盛邀我到他家做客。我问巴兹:“黎巴嫩现在情况怎样?”
“感谢真主!一切都在好转。”巴兹说这句话时,嘴角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我们乘坐的是黎巴嫩中东航空公司的航班,能载200多人的客机座无虚席。中东航空公司目前拥有14架客机。在1975年4月至1990年10月内战期间,贝鲁特国际机场经常被迫关闭,首先遭殃的就是这家公司。那年月航运时断时续,收益入不敷出,据说有的职员20多年未曾长过一次工资。现在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了改观,并计划在黎中央银行的支持下,明年初新购4架“空中客车”,黎巴嫩一度是“战争、爆炸、暗杀和绑架”的代名词,连本国居民都唯恐逃之不及,如今却有那么多人满怀希冀纷至沓来。1991年获释的美国人质、曾被关押过7年的记者安德森在离开5年后重返贝鲁特,拍了一部电视片——《今日黎巴嫩》,也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变化。
贝鲁特位于黎巴嫩海岸线中部突出的海岬上,面向烟波浩淼的地中海,背倚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贝鲁特的城墙长不过750米,宽370米。19世纪前期城墙被拆除,城区随之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沿山麓向东、西两侧发展,初具现代城市规模,如今人口约有150万。我们透过机窗俯瞰,只见万顷碧水环抱着青山,自北而南逶迤伸展,是那样的端庄、和谐;山中绿树簇拥着白楼,层层叠叠纵横交错,是那样的宁静、安详。阳光倾泻在数不清的桔红色屋顶上,折射出梦幻般的情调……在环地中海沿岸这圈链条上,贝鲁特不愧为一颗玲珑剔透的乳白色明珠,它怎能经得起十多年无情战火的蹂躏和摧残?
贝鲁特机场是中东著名的航空枢纽之一,目前每天仍有21家各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此起降。那天,与我们几乎同时抵达的还有来自沙特和科威特的航班,几百人一下子涌进入境大厅,边检人员急忙打开所有通道,但乘客仍需排长队。入境大厅低矮狭窄,人声嘈杂,室内温度同室外温度相差无几,燥热难耐。航空港是一个国家的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贝鲁特乃至整个黎巴嫩的社会、经济概貌之一斑。
贝鲁特有过许多值得夸耀的桂冠。如“东方小巴黎”、“东方瑞士”、“地中海新娘”、中近东贸易、金融、交通、情报和文化旅游中心等等。可内战的枪弹已将那一顶顶桂冠击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就拿眼前的贝鲁特来说,虽然内战已经停息了6年,但战争的痕迹依然随处可见。离机场不远的夏蒂拉广场,中心转盘周围的建筑仍是废墟连片,临街的墙壁恰似熏黑了的蜂窝。一些屋顶和阳台上杂草丛生,裸露生锈的钢筋吊着摇摇欲坠的水泥预制板,就像一团团随风飘荡的烂棉絮。从南郊沿拉姆勒大街、沙贝尔·扈利大街北行,直到贝鲁特港南侧,形成一条长约6公里、宽约200米的“无人区”,这是内战时贝鲁特东西两区的“分界线”,人称“死亡线”。那一带的战争破坏最严重,交界线上的市中心商业区早已荡然无存,临海的数座高层饭店也遍体鳞伤,至今尚未修复。
新生的贝鲁特还没有完全从内战的浩劫中喘过气来。这大概是许多初来乍到者得出的第一印象。(本报开罗电)
(附图片)
贝鲁特市沙贝尔·扈利大街上被战乱毁坏的楼房。
本报记者刘水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