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外援不是法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6-09-24
第8版(体育)
专栏:改革篇

外援不是法宝
本报记者薛原
人才流动是体育职业化的内容之一。在中国篮坛国内转会还未开先河之时,洋将的加盟倒成了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的一个标志。
1995—1996赛季,浙江中欣队引进的俄罗斯球员萨文科夫成为国内篮球赛场上出现的第一张“洋面孔”。而在这次全国男篮俱乐部锦标赛上,广东宏远、浙江中欣、江苏南钢和上海东方等四家俱乐部已有了自己的外援。外援的较量在不知不觉间展开。
按照中国篮协规定的条例,俱乐部可引进两名外籍球员,但不得同时上场。因此,各队引进的外援都是针对本队最薄弱的位置。四支俱乐部队的外援基本上是中锋角色。外援上场,可以使原本势均力敌的较量出现倾斜,但对于全队实力只起到平衡补充作用,谁也无法指望借外援之力使本队在一夜之间横扫千军。
外援自身的实力也决定了他们的作用大小。四川和上海两队能够跻身甲级,外援功不可没。这次俱乐部锦标赛上,上海东方队新来的黑人中锋虽然水平一般,却也不可小视。四川队原来的外援在乙级联赛后回国,现在又积极物色新人。江苏队的外援在比赛中展示更多的似乎是强壮的身坯。浙江中欣队这次新找来的两名俄罗斯小伙子身材高大,但略显单薄,看起来还要通过中国的甲级联赛去锻炼成长。外援良莠不齐,似乎是职业化改革初期免不了的事。
虽然外援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几支部队队教练已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部队球队由于体制所限,无法招募国外运动员。在自身人才本就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面对“外援冲击波”更是忧心忡忡。
中国篮球虽是世界第八,篮球人才的匮乏依然有目共睹。引进外援同引进外资一样,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能够借助外援发展自己,应该是最理想的结果。但稍有偏差,就容易“救急不救穷”,大赛前找来抵挡一阵,合同到期再换个新的。如果某个位置总是靠外援去填补,对于中国篮球来说,薄弱的就总是薄弱,停滞不前的依然是自己。
(本报东莞9月2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